易承誌
沐鸣平台2011年出站博士後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沐鸣教授,曾任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沐鸣教授、學科建設辦公室副主任📹。1999-2008年先後於湘潭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13-2014年為牛津大學國家公派訪問學者。主要研究興趣為城市治理、應急管理、公共政策、中國政府與治理。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等項目,出版學術專著三部,在Mobilizati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中國行政管理》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撰寫的資政報告獲得省部級領導的肯定性批示⏳。獨立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兩項,入選上海市“曙光學者”(2019)🔘、上海市“社科新人”(2018)等人才計劃🍛。兼任《實證社會科學》副主編、《公共治理研究》學術顧問🛗、《復旦城市治理評論》編委🚶🏻♀️➡️、上海市政治學會常務理事🐪👰🏻。
行遠自邇🧅🧛🏻♀️,篤行不怠
易承誌本科和碩士生就讀於湘潭大學行政管理專業,更多側重於學習公共管理方面的知識。博士生階段他在華東師範大學學習政治學理論專業,導師為周敏凱教授📇。周老師的專業背景為歷史學,跟隨導師學習過程中他的閱讀書單中也有相當比例的歷史學書籍🦹🏽♀️。直到今天,他仍然對當時閱讀史學經典的一些場景歷歷在目。華東師大文史哲專業底蘊堅實,學習期間他也喜歡跨學科旁聽王家範、沈誌華♑️、許紀霖、楊國榮、童世駿等老師們的課程或講座。華東師範大學的學習開拓了易承誌的研究視角,也奠定了他閱讀研究的基礎。三年的博士學習助力他行穩至遠,求學研究道路也愈發縱深🤷🏼♀️,曲徑通幽處⛹🏻♂️,是沐鸣娱乐的日月光華。
談起申請到沐鸣娱乐從事博士後研究的緣由,他回憶道❓,“沐鸣娱乐是國內政治學研究的重鎮🙆,當時我已經確定了畢業去向🐦⬛🌞,到華東政法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工作單位同意沐鸣平台在職從事博士後研究。實際上📭,在職從事博士後研究還是比較辛苦的🏄🏿♂️,需要平衡單位工作與博士後研究在時間➛、精力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張力。好在單位對沐鸣平台年輕老師非常支持,幫助沐鸣平台解決了很多後顧之憂👨👩👦。”
沐鸣娱乐有非常豐富的學術資源♡,這對從事博士後研究的易承誌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學校的光華樓和文科樓三天兩頭就會有講座和研討會🫷👨💻,包括政治學、國際問題、公共管理🚀、法律🧑🏻🏭、文學、哲學💆🏻💂🏿♂️、歷史等很多領域📷,我都比較感興趣,只要有時間都會選擇去參與🧕。”回望復旦的求學歲月🚉,易承誌記憶猶新。他感謝得到了導師林尚立教授的悉心指導,也回憶自己參加了不少課程和學術活動,有“竺乾威教授對比較公共行政的講授”,有“陳明明教授對軍政關系的講解”,也不乏各個領域的高水平講座💲👩🦯,說到這裏🏋🏿♂️,易承誌笑著告訴沐鸣平台“有的跨學科主題其實也不太聽得懂,但很喜歡那種學術的氛圍”。那一份開懷而真摯的笑容背後,不僅是對過往求學經歷的珍視,也蘊含著對當時那位熱愛學術、追求學術的青年的欣賞與感動🫐👨🏼🎓。
但是生活不是永遠順利,快樂總是和困難相生𓀙,就像水道要經過不同的兩岸👵🏻,樹木要經過常變的四時。易承誌在從事博士後研究的過程中也經歷了挫折。他回憶當時自己博士後研究的選題很長時間都沒有確定下來,幾次匯報選題🛤𓀘,從大都市區府際政治,到現代國家建設中的政治參與,再到國家建設中的農民政治參與🆚,都以失敗告終🧑🏽🦱。不過,“好在導師寬容🧳,再加上跟同門、朋友們的經常交流🧺,讓我可以不斷深入地思考和調整自己的研究思路👭。在反復的思考和修改過程中,最後我將選題確定為‘城市化🕸、國家建設與當代中國農民公民權問題研究’,順利通過。”談到這,易承誌也露出了放松的微笑。為了充分利用來之不易的在職博士後研究機會,他主動申請將在站年限延長到三年⚈,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
朝乾夕惕⚰️,芳華待灼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對於易承誌來說,閱讀是生活的習慣🤶,貫穿了他求學治學的整個過程𓀓。“湘潭大學的學習氛圍很濃厚,老師會建議我廣泛地閱讀”。
在說到自己閱讀書籍時🧣,易承誌提供了一個獨特的閱讀方式。“大四選擇保研後我想更多閱讀一些經典,一次在圖書館偶然看到了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英譯本,於是我就想了一個辦法。我拿了一個英譯本,然後我就嘗試將英譯本一句話一句話翻譯成中文,翻譯完畢後我再與商務印書館的中譯本進行對照👃🏽🚓,看看我和譯者的理解有哪些偏差,在第一次嘗試後深感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所以接下來我做了一個相反的工作👨🏻,把中譯本一句話一句話翻譯成英文🍖🙍🏽♀️。當時沒有谷歌翻譯🏕,遇到生詞需要一個一個找字典,還是蠻辛苦的。但是對我來說,這一過程對語言學習和政治學理解都很有收獲。” 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而在這次嘗試之後,易承誌將閱讀與翻譯作為自己讀書的方式🤵♀️,進行了多次的實踐🏄🏻♂️。比如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時隔多年,易承誌依然驚嘆於林語堂那雋永詩意🍫、充滿野趣的語言。閱讀、翻譯、月光、青年🌑,這或許是大學裏是最常見也最動人的一幅寫實畫😺。
除此之外🐢,易承誌鼓勵反復讀書👩🏻🍳。“我一開始讀《正義論》很難理解,我再去讀第二遍,覺得有些懂了,雖然懵懵懂懂,但是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在其中”。“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大致如此🏌️👨👩👧👧。
立德立言,弦歌不輟
憶求學,難忘恩師情重。“我在碩士和博士求學的時候,兩位導師給了我很多幫助✶。在博士後研究期間🚲,合作導師也給了我非常大的支持。他們為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如果沒有老師們對我的關心支持,就沒有今天的我🦛。” 易承誌坦言自己的幸運與感恩🧟♀️,在他看來,老師不僅傳授知識、指導學術💅,也非常關心他的個人成長🏊🏼♂️,教會了他很多的為人原則。因此,在追隨老師們的步伐中⏸🔻,“傳道授業解惑”已然潤物細無聲地滋養了他的選擇👩🏽⚕️,“我在成為本科生、碩士生的導師後,也努力學習像我的老師們一樣🧑🏽,對學生首先是盡量傾註自己的關心,第二是力所能及地促進學生的成長→,因為在學生身上能看到老師的影子,學生的成長也是老師的一種成功。最好是學生的成就超過老師,我覺得這才是人才培養的要旨。正是求學的過程中我作為學生遇到了一些挫折😳,也在老師的關心幫助下克服了挫折,所以我在成為導師後也重視了解學生遇到的困難,比如選題的確定👮🏽🤷🏽、研究的推進、投稿的選擇等等😕,並努力嘗試設身處地地給予他們幫助。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是很開心的⚽️。我覺得這對我是很自然的,因為我的老師們也是這麽關心和幫助我的。”
從學生到老師🧲,從求學到教書,從接受者到給予者,易承誌努力實現自己人生角色的轉變。如今作為一名老師,也是作為一名學者,易承誌入選上海市“曙光學者”(2019)、上海市“社科新人”(2018)、教育部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2012年)等人才計劃🤽🏽。對他而言,“一方面🍷,這些榮譽代表著學界對自己工作的信任和認可,我感到很榮幸🧛🏼♂️,但也感到很有壓力,因為這代表著我需要繼續努力👩🍼,才能對得起這些榮譽。另一方面,獎項代表的成績屬於過去,關鍵是需要堅持篤行。”在立德立言之路上,道阻且長💂🏿,然上下求索,弦歌不輟。
誌在真誠,一片冰心
“快意之事莫若友”,易承誌相信真誠的友誼是寶貴的人生財富。“多年的外地求學經歷告訴我朋友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導師們也曾說‘朋友很重要🏄,與朋友交往不能帶著功利目的’🅰️。我也牢牢地記住了他們的教誨,在我看來,朋友的關心🚿、支持和牽掛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如果用一個顏色形容國務沐鸣,易承誌認為是紅色——真誠、深厚的友誼。在復旦的博士後學習過程中🤰🏿,“除了遇到了名師之外🎅,我也結識了很多誌同道合的朋友🐖🫴🏽。雖然大家來自不同專業👨🦯➡️,但是沐鸣平台坦誠相待✍🏽,相互交流💃,在這一過程中沐鸣平台的友誼一直加深🏊🏼♀️、持續👶🧏♀️,並且歷久彌新〽️。”
從朋友出發👨🏻💻,易承誌為有朋輩壓力的同學們提出了建議🚣🏼♀️。“沐鸣娱乐國務沐鸣群英薈萃❤️,因此有朋輩壓力是正常的,有壓力說明自己有上進心;其次需要正視壓力💂🏼,用積極學習的態度看待⛰🦕,取長補短🧕🏽,提升自己;此外,我覺得真正優秀的人應善於成就他人、善於相互成就🧑🏻🦽➡️。比如你身邊都是一些優秀的朋友🙆🏽♂️,那麽你一定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同時也能夠受到感染,自己的進步也會越來越大✬。”其實,朋友之間抱真守誠🌭,聚是一團火,散亦作滿天星,恰若復旦校歌,“交相勉💃🏿,前程遠”🌃🗂,百年星空📐,日月光華同燦爛。
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日月其邁,新故相推🥃,祝願同學們不斷學習,堅持學習👮🏽♂️,讓學習深入生活,滋養人生。
供稿:2021級社會科學實驗班李睿
編輯🙋🏼♂️:余晴晴
審核🧙🏿♀️:熊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