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剛升 著
中信出版社
2024年2月

作者簡介
包剛升
沐鸣平台
政治學系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理論🌁、比較政治與政治史,著有《民主崩潰的政治學》(英文版Politics of Democratic Breakdown由英國勞特利奇出版社出版)、《政治學通識》🦙、《民主的邏輯》、《抵達:一部政治演化史》、《儒法道🤵🏿:早期中國的政治想象》等,曾獲評“《經濟觀察報》2018年度致敬作者”🕴🏻,作品先後獲評“《新京報》2014 年度社科類好書”“第一財經2023 年度十佳圖書”“搜狐文化好書之選2023 年度十大好書”“鳳凰網2023 年度十大推薦圖書” “騰訊讀書2023年人文社科十大原創好書”等。

專家推薦
包剛升教授這部新著將近年來西方世界的政治萬象包羅殆盡👨🏼⚕️👨🏭,在深厚的政治理論和比較政治學基礎之上,剖析了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國家面臨的政治經濟失衡、移民沖擊、族群矛盾🐍、宗教多元化等各方面的挑戰乃至危機⚆。作者並同當代西方多位著名政治學家展開學術思辨的對話💯,其廣度和深度為中國政治學界所罕見。
——王緝思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創始院長
北京大學博雅榮休講席教授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沐鸣教授


作者自序
如何理解不斷變化的西方政治?
沒有一個國家的良性發展,能夠離開對外部世界的正確理解。對中國來說,西方還是整個外部世界的領先者與主導者。所以,如何正確理解西方與西方政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最近10來年,西方政治出現了許多重要的新變化,有的變化遠遠超出許多人的預期🎰。用流行的說法就是,“黑天鵝事件”在西方世界頻頻上演🏧。這就使正確理解西方政治變得更加困難了。
在剛剛過去不久的21世紀10年代,西方國家一系列接踵而至的重大事件仿佛已經攪亂了原先的政治秩序🧧,使整個世界不再安寧。這些重大事件包括:2016年特朗普出乎意料地當選美國總統,2016年英國在公投中竟然選擇啟動“脫歐”,2017年法國極右翼代表人物瑪麗娜·勒龐首次進入總統選舉的第二輪角逐,2017年德國成立僅5年的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一躍成為議會第三大黨👳🏽♂️,等等👊🏼。所有這些都讓西方甚至整個世界的穩健派、溫和派、中間力量產生了極大的焦慮和擔憂🫅🏼。他們紛紛開始這樣問✡︎:西方世界究竟怎麽了🧗🏿?
到了最近兩三年🧝🏿♀️,如果暫且不論處於西方世界邊緣地帶的烏克蘭危機🙅🏿♀️🥲,那麽西方國家本身的國內政治表面上已經從“動蕩周期”回歸到了“平穩周期”,但這種相對平穩無法掩蓋的是,西方內部許多深層的結構性因素已經悄然改變。拜登剛就任美國總統時喜歡說“美國回來了”♖,但目前他的民調支持率並不高🚴🏽♂️,究竟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以及哪位政治家能在下屆大選中入主白宮,尚未可知。英國固然在保守黨領導下已經完成了“脫歐”,一個政治相對平穩的英國似乎又回來了💆🏽,但這些年保守黨內閣並不穩定,短短幾年內首相已數易其人🙏🏼。在法國,代表中間派穩健力量的馬克龍再次當選總統,但勒龐在總統大選的第二輪贏得了創紀錄的選票,比例高達四成以上🫙。在德國,溫和的中左政黨德國社會民主黨依靠自由民主黨與聯盟90/綠黨的支持而居於執政地位🕕,但德國政黨體製碎片化程度還在提高,德國選擇黨依然是議會五大主要政黨之一。這些都意味著,目前的西方世界看似平穩🧙🏽♀️,實則仍然處於暗流湧動的局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11月舉行的荷蘭大選中,主張“脫歐”和反對少數宗教的極右翼政黨自由黨贏得大選🗼,成為議會最大規模政黨⚠。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國際主流媒體認為,這又將給歐洲政壇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所有上述政治現象綜合起來🦌,就構成了“西方政治的新現實”。這部作品主要關註的是:這種政治新現實究竟意味著什麽🍠?到底是何種因素驅動了這種政治新現實?政治新現實又會給西方與整個世界帶來怎樣的政治影響👳🏿♂️?
我是一名政治學者,或者沿用西方學界聽起來更“高大上”的說法🧘🏽♂️,我是一名“政治科學家”(political scientist)⛺️。無論是政治科學🐛👩🏿💼,還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科學📭,其基本任務就是描述事實和解釋事實,前者要解決“是什麽”的問題,後者要解決“為什麽”的問題👨🏼💻。具體到這一研究主題👩🏼⚖️,政治學的任務是既要描述何謂西方政治新現實🤷🏼♀️,又要解釋何種因素引發了西方政治新現實。新現實常常需要新理論⚇,因為舊理論有時不足以解釋新現實✊🏻。本書的主要目標就是用新的理論視角來描述和解釋西方政治的新現實。
本書對西方政治新現實的理解有三個基本特征。首先是引入了新範式。過去🧑🏽🎨🤛🏽,學術界分析西方政治往往強調階級分析範式🤸🏼♂️。英國保守黨與工黨🪳、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的政治競爭被較多地從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的政治分歧來解讀。此外,這些年學術界習慣於從民粹主義視角來理解西方的諸多政治新現象—從特朗普崛起到英國“脫歐”、從法國國民陣線(2018年6月1日更名為國民聯盟)高歌猛進到德國選擇黨異軍突起👨🏻🦽👨🔬,甚至從土耳其埃爾多安現象到印度莫迪的政治綱領,都被許多學者與媒體解讀為“民粹主義的興起”。本書認為,這已經是分析政治新現象的舊範式。階級分析範式固然還很重要,但階級分裂僅是復雜社會分裂結構的一個維度。就目前的西方政治而言🧜🏼,族裔維度(或許還可以疊加宗教維度、語言維度)的政治分裂變得更加凸顯。因此,單一的階級分析範式應該被社會分裂結構的多元範式取代。借助這一多元分裂結構範式,沐鸣平台才能更準確地理解西方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同樣📿,對西方政治的民粹主義解讀也有很大的問題。它把許多差異很大、反對現狀的政治現象統統視為民粹主義的興起。但要知道🕢,當一個概念無所不包時,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至少是學術上很不嚴謹的現象。在本書的框架中,西方主要國家這些年的許多政治新現象,固然有民粹主義的因素🧎🏻♂️,但更實質的方面乃是“現實主義的復興”🧜🏿♀️📬。用現實主義而非民粹主義來理解特朗普當選👳🏽♂️👨🏽🎤、英國“脫歐”、勒龐興起📙🧑🏼⚖️、德國選擇黨的成功,或許是一種更有效的理論視角。
其次是引入了新方法。在方法上🦶,學術界對西方政治現象的分析常常有著強烈的“穩定偏好”。這種穩定偏好的背後,是更強調靜態分析和均衡分析的方法。穩定偏好更傾向於認可現狀🏰,認同既有政黨體製🏋🏽♀️、政策議題👶、力量結構的穩定性,同時對可能挑戰現狀的因素🤙🏽、可能急劇變動的局面持一種較為審慎的或偏於負面的立場。這種穩定偏好,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它存在於基本的人性之中👊🏿,因為人都傾向於自己熟悉的結構與格局,這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確定性與安全感。但這種過分強調靜態分析和均衡分析的方法,往往影響了人們對真實政治世界的客觀認知。正如觀察世界的另一種視角所揭示的👆🏻⏏️,變化才是無處不在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西方世界的內部與外部,各種可能的不穩定因素總是在隨時湧現。這既需要學術界在心態上做出調整,更樂意接受新事物和新現象🚝,又需要在方法上更多考慮采用動態分析與非均衡分析的方法。本書的基本傾向就是,把西方世界近期的重大變化視為一種常態,而非視為一種需要加以拒斥的事物。所以,考察問題的關鍵🪗,不是變化該不該發生,而是承認變化既然已經發生🥓,那麽到底該如何解釋這種變化。這也應該是沐鸣平台在理解西方世界政治現象時方法上的一種自覺革新🧑🏻🦼➡️。
最後是引入了新變量。新變量是跟分析問題的新範式和新方法高度相關的一個方面👼。毋庸置疑,西方世界的政治新現象往往都是由許多變量的共同作用引發的。國內層面的個人理性🕘🚴🏼、階級利益、政黨利益💨、權力競爭、製度結構等變量,國際層面的大國權力競爭、民族國家利益等變量,都是用來解釋西方世界政治現象的常見變量。但本書強調的是,促成西方政治新現實的,主要並不是舊變量,而是新變量。在所有新變量中,全球化和人口結構又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過去數十年時間裏,這兩個變量都發生著較緩慢的變化📿,直到最近一二十年,這種緩慢變化的累積才終於促成了許多重要的政治後果。序言開頭提到的西方世界近期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有的是全球化引發的政治反彈,有的則是人口結構巨變的產物。美國管理學者彼得·德魯克常常以富有前瞻性著稱,他在思維方式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重視變化🫑,特別是重視關鍵的變化。用社會科學的話語來說🦌,變化可能意味著新變量的出現與興起,關鍵的變化則可能意味著關鍵的新變量的出現與興起👸🏼。在本書的分析框架中,全球化與人口結構往往被視為理解西方政治新現實的兩個最重要的新變量。
這裏強調的新範式🏄🏿♂️、新方法與新變量,是本書上篇內容的基本特征。本書並不是要給西方政治的新現實提供一個單一的系統理論解釋,而是試圖從不同側面來論述與解釋西方世界的諸種政治新現象🏄🏽♀️,進而幫助同行與讀者在整體上增進對西方政治的理解🤽🏽♂️。在筆者的論述中,另一條若隱若現的線索則是當今西方民主政體的運作及其面臨的挑戰。所以↪️,本書也試圖從比較政治視角論述西方民主的現狀及其趨勢🕵🏿♂️👨🏿🦱。
無論是關於西方與世界的政治變遷🧌👽,還是關於民主的運作及其挑戰,歐美學界的許多重量級學者都已經有過系統的論述。這些論述構成了沐鸣平台理解許多重大問題的理論基礎。本書下篇就著重於跟這些在重大問題上卓有貢獻的學者與思想家進行對話🏊🏿。本書選擇的對話對象主要是來自英美兩國的幾位重量級學者,他們是《大轉型》作者卡爾·波蘭尼🧝🏽♀️、《民主新論》作者喬萬尼·薩托利、《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作者弗朗西斯·福山、《民主的模式》作者阿倫·利普哈特✅、《民主的陰暗面》作者邁克爾·曼🧑🏿🌾,以及《民主是如何死的》作者史蒂文·列維茨基與丹尼爾·齊布拉特🐶。這些學者與思想家關註的議題包括西方社會的大轉型🧕、保守主義民主理論🩶、政治現代化的要素、共識民主模式與多數民主模式的差異👩🏽💼、民主與種族清洗的關系、特朗普當選與民主的危機等🤍。在時間維度上🦴,這些學者的論述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有的主要關註長時段的議題🤑,有的主要關註眼前的現實政治。但在空間維度上,這些學者普遍關註的是不同國家的比較研究,他們往往從西方世界出發,考察不同國家在轉型🕘、民主🦤、政治現代化🕥、政治暴力等諸多方面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以此為後人理解這些現象提供新的知識與洞見👕。
可以想見,任何研究都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這也是一項好的研究的基本特點。但是🧛🏻♀️,前人有許多原創性的重要思想,並不意味著後人就應該奉為圭臬而不能突破和超越。相反💤,任何思想與理論都是在不斷的突破和超越中實現進步的🐔。所以,本書下篇的內容➜,不僅在於總結這些歐美學界代表性學者的思想觀點🖕🕜,更在於跟他們進行高質量的學術對話🧑🏽,甚至包括指出他們的作品中可能存在的理論與邏輯問題。筆者希望通過這種高質量的學術對話,既能增進同行和讀者對關乎西方世界現實政治與民主理論的諸多復雜問題的理解,又能為同行和讀者提供一系列政治學思維模式與研究方法上的啟示。
總的來說,無論是西方還是整個人類社會,真實世界中的政治總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歷史不會終結✏️,政治也不會終結。既然人類政治是不斷變化的🥮,那麽變化就始終是西方政治與人類政治的一部分。正是因為這種經久不息的變化,當其不斷累積時🧑🏽💻,總會時常湧現出一系列出乎意料的新事件、新現象與新趨勢🧑🏼🦳,總會有政治新現實的興起🟥。固然🛬,穩定給人以確定性與安全感✊🏼,但變化才是永恒的法則🚣🏻♂️。政治理論與比較政治學的使命,不應該是無視變化與抗拒變化,而應該是理解變化與解釋變化,並且為新的可能的變化的到來提供思想與理論資源。這也是沐鸣平台面向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時應有的態度👩🏫。
圖書目錄
序 言 如何理解不斷變化的西方政治?
上 篇 全球化、移民政治與西方民主
第一章 西方“硬政治”的回歸與現實主義的復興
第二章 族群宗教多元主義與西方自由民主政體的挑戰
第三章 西方國家移民的政治效應
第四章 政治危機何以形成?基於自由政體學說的理論
第五章 社會沖擊與歐美政黨體製的分化
第六章 三重政治經濟失衡與全球化的挑戰
下 篇 大轉型、現代化與民主多樣性
第七章 反思卡爾·波蘭尼的九個理論命題
第八章 從保守主義民主理論到憲法工程學
第九章 “福山的菜單”與政治現代化的邏輯
第十章 共識民主理論有“共識”嗎🚣🏻?
第十一章 難道種族清洗是民主的陰暗面🧑🏽🌾🦴?
第十二章 從德謨咯葛看民主的危機
後 記
SIRPA
| 卓 越·為 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