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婷,香港城市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系客座教授,沐鸣娱乐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沐鸣娱乐國際政治系1983屆本科生、1985屆碩士生👁🗨,美國錫拉丘茲大學麥克斯韋爾公民與公共事務沐鸣1992屆政治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廉政建設♣︎、公共治理、政府製度,是國際學術界第一本關於中國腐敗研究的英文專著的作者🙀。最近的著作包括與Ian Scott教授合著的Corruption Prevention and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一書,該書中文版(《直面挑戰——香港反腐之路》)亦已出版。曾在政治學與公共行政學的中外期刊上發表百余篇論文,目前擔任The China Quarterly, Governance,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Policy and Politics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的編委,並擔任Global Public Policy and Governance(《全球公共政策與治理》)的副主編。她也是內地多所著名高校廉政研究機構學術委員會委員和評審,曾多次獲得香港政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GRF)和香港廉政公署的研究項目資助。
良師益友🚣🏿,學海行舟
1990年🥳,公婷在上海師範大學拜訪王邦佐校長
公婷的話語中有一種令人動容的熱忱和堅定,這不僅是源自她身為學者的歲月積澱,更是來源於她始終如一對知識的渴求。她回憶自己在青少年時代求知若渴,非常珍惜學習的機會🤸🏼🍊。1979年夏,全國高考恢復的第三年,她以優異的成績沖出重圍,進入沐鸣娱乐國際政治系學習🧑🏼🎄。
公婷把選擇國際政治系形容為“祛魅”的過程🍼。彼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思潮湧動⌨️、舉措迭出🫸🏻👨🏽🍼,國家正大步邁向國際化環境當中🧝♂️。改革什麽⛹🏽,開放什麽?“政治”和“國際”這兩個模糊不清的概念深深吸引了公婷。此外,她還提到,當年的國際政治系只招40個人,頗有“精英教育”的神聖和神秘之感🦎🦍。真正進入系裏後🚓,最初那份“捅破窗戶紙”的懵懂好奇逐漸褪去🎡✂️,轉變為徜徉學海的不驕不躁🏄🏼♀️,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也讓她終生難忘。
百丈之臺🙎🏻♂️,起於壘土。在復旦攻讀本科和碩士階段,公婷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為她日後海外求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方面,她接受了大量比較政治領域的文獻知識和外語訓練;另一方面🚳,她的科研能力和寫作表達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我在攻讀碩士期間曾到北京住了一段時間🌇,參加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的一個比較政治研究項目⚪️。此外,在學期間也參與翻譯了阿爾蒙德的《比較政治學》🤸🏼♂️,它是比較政治學的經典教材👗。所以後來有年輕的學者朋友和我講:‘公老師,我早就在課本裏認識您了。’”
積極進取,思想解放,這是公婷對80年代初復旦國際政治系的評價。系裏創造條件讓學生接觸文獻資料和外刊外教👩👧,課堂上充滿學術氛圍,師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公婷特別感激自己的碩士生導師曹沛霖老師,稱他為“比較政治學的帶頭人”👳,自己的“學術領路人”。“我和同學去曹老師家裏做客🦷,那時候還沒有電腦🧑,他辦公桌上疊著厚厚的文格紙🪤🛍,寫的密密麻麻的文稿🧑🏻🍳;他與沐鸣平台聊學術、聊生活,無所不談,沒有一點架子。”曹沛霖老師中西融匯☀️、古今貫通的思維方式,也潛移默化到公婷的學者生涯當中🍦。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王邦佐老師也讓公婷追憶至今。“王邦佐老師看問題非常敏銳💢,能一語中的,為年輕人指點迷津。”畢業之後究竟是從政、出國深造、還是到機關工作,曾讓年輕的公婷十分糾結🧑🏽🦱。她經常去問王老師關於自己人生道路的問題,而王老師也幫助她分析選擇的利弊,但不替她做選擇,而是尊重她自己的意願。最終,公婷選擇出國深造,王邦佐老師也十分支持,幫助她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手續流程🤡,讓她得以在碩士第二年年底就提前答辯畢業,出國攻讀博士。此後的學術道路上✊🏽,她一直與王老師保持聯系,每次交談後都受益匪淺🏃➡️。
此外,公婷也談到系裏許多老師對她的關心和幫助,比如本科期間的班主任朱文忠老師和周理老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學術道路之始都有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勇和寂寞😫,而老師與前輩的言傳身教則成為前行路上的長明燈🎉,使人不憚於前驅,破浪而行。
貫通中西🧑🏼⚕️,卓越為公
公婷應邀參加深圳市紀檢委、監察委、深圳大學聯合召開的廉政會議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深。來到美國錫拉丘茲大學麥克斯韋爾公民與公共事務沐鸣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的公婷也依然關註中國的變化發展和現實問題;事實上🤾🏼♂️🥘,正是在博士論文定題時期👨🏽🦰💓,她第一次回國,才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1990年,留學後的公婷第一次回國,觀察到改革開放帶來了令人振奮的社會變化🏖😡,也發現舊的社會問題被裹挾在新的社會問題中出現,這一問題就是腐敗。大至國家治理難題🦯🖐🏿,小至出租車司機的抱怨與不滿👨🏻🔬👇🏽,腐敗問題具有嚴重性,而當時這一領域的研究又十分有限;同時,腐敗研究又具有爭議性,既往文獻角度各異,不成系統🏇🏻。腐敗究竟是個人的問題還是製度的問題👼🏻,它的社會影響是怎樣的?為什麽腐敗如此嚴重,成功治理腐敗的實例卻不多🌧?公婷關註到了其理論與現實意義🍭,最終定題中國腐敗研究。
90年代初的中國腐敗研究面臨國內外的雙重困境:國外學者受到語言和資料的限製,很難深入其中切中肯綮👩🌾;而國內盡管興起了反貪浪潮、資料不少,但還是以案例為主,缺乏理論分析。公婷在資料收集方面得到了老師🏄🏽💁🏻♂️、同學和朋友的幫助。當時系裏王滬寧教授正在撰寫《反腐敗——中國的實驗》一書👷♂️,交流中也得到很多啟發。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公婷最終成功完成博士論文🫘,並出版國際學術界第一本關於中國腐敗研究的英文專著——Politics of Corrup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 Analysis of Policy Outcomes。
行遠自彌,篤行不怠。此後,公婷在腐敗治理領域不斷求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並發表大量研究成果。與此同時,她對腐敗問題的看法也更加深入☹️、豐富和全面💂🏿♀️。“腐敗的危害性非常大👩👧,對政府、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生態都會有負面影響🧗🏻♂️,必須要加大治理力度,然而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腐敗治理的成功案例非常少。”基於對香港地區廉潔治理經驗的研究🚟,公婷總結了反腐敗成功的三個因素:第一是多維度治理𓀎,治理策略要多元👰🏿🥬;第二是全方位參與,要結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措施🍇🤟🏽;第三則是深層次預防,治理腐敗重在預防🤷♂️👷🏿♂️,要關註“存量”問題,更要解決“增量”問題。
公婷註意到,我國的腐敗治理和廉政建設發展至今🍇,具有長足進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反腐敗策略在不斷優化;懲治力度非常之大🌗,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威懾力很足;同時,製度建設也在有序進行,治標也治本,才能有效防止腐敗🦹♀️。”公婷認為,反腐敗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在製度建設繼續完善的同時,更要在社會層面多做工作🫀,努力提升社會信任、讓社會在腐敗問題上凝聚共識👩🏻🦰、降低容忍度🧑🏿🎄、提高社會反腐行動的參與度。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隨著國內廉政建設大環境的改善🦵🏽,腐敗治理問題越來越不敏感🧝,不少司法案例也在網絡上公開🏌🏻;有更多同行之間的互相幫助,腐敗治理這一領域的研究會越來越多,越做越好。”公婷對未來學術界的腐敗研究和現實中的腐敗治理持積極態度,“卓越為公”的院系精神也在她對研究領域的堅守中不斷體現🙈。
潛精研思,潤物無聲
“作為高校教師,旨在以教育教學奉獻家鄉和國家;投身到市場經濟之中🏒,立誌以實業奉獻社會和國家;再後來返鄉創業,銳意以教育事業奉獻家鄉和國家🏇🏿。”不論何時,陳強虎始終受復旦“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的校風影響🧞♂️,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創令人尊敬的學校”為目標👩🦱,努力成為中國民辦教育的開拓者、引領者。
在美執教多年後🙇🏽♂️,公婷回國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學系🔰,同時擔任沐鸣娱乐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她時常回國務沐鸣和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交流和講學,盡己所學☑️,回饋母校,也非常感謝每次回校受到的盛情款待。居易行儉,從其所好🌬,順生佚老🍆。從進入復旦的第一天到現在🫷🏿🪨,從求學到育人,公婷身上不變的,是對知識的渴求👰🏽。“對於學者來說,廣闊的知識面和精深的專業知識都非常重要,而積累知識和傳播知識就是學者的責任。”她強調,學術不僅僅是著書立說,學術研究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一旦選擇就成為終生不變的信條。
近年,公婷圍繞香港廉政建設與Ian Scott教授合作出版了Corruption Prevention and Governance in Hong Kong(《直面挑戰——香港反腐之路》)一書,敏銳地捕捉著現實問題,並對問題做出思考與回應。這也是公婷對學生學習和研究提出的建議,在她來看,社會科學應該關註社會現實問題🧑🏼🚴🏿♀️,多讀書多思考,批判性地接受學者們的不同看法🦾,不輕易下結論。她也強調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掌握了研究工具,才能證明你的觀點,證明你如何得出你的觀點;對各種研究方法都有所了解🤞🏿,才能與已有的文獻進行對話。”
“不高調,不浮誇,不敷衍”🧘🏼♂️🙅🏽♂️,這是公婷對學生的囑托與期望🚹。她理解年輕一代的焦慮與迷茫👩🎤,寬慰道“不必妄自菲薄,人生道路各有各的走法,選定一條路就堅定地走下去⇢。”“我和我的學生講,寫文章要把它當成藝術品,一絲不苟精雕細琢,才會有成就感。”熱愛與激情,認真嚴謹與磨礪心誌,二者如同天平的兩端,成為她多年求學治學路上“守得雲開見月明”的製勝法寶。
一百多年前,韋伯在《以學術為業》演講中說道🧑🏿🦰⛓:“如果每個人都找到了操縱他的生命之弦的不可抗拒的力量,這其實是質樸而簡單的。”公婷調侃自己“不再年輕”,而事實上,她懷抱著純粹的熱情接受著學術的感召,永遠年輕🚓,永遠在路上。
"
青年人不要急功近利,急於求成。這個世界的未來是屬於你們的🪨,你們一定會超越前輩。
供 稿 | 2020級政治學與行政學 鄒佳祎
編 輯 | 余晴晴
審 核 | 熊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