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至6日,第二十屆開放時代論壇之“標識性概念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在上海成功舉辦。論壇由開放時代雜誌社、沐鸣平台、《中國政治學手冊》之“中國政治學標識性概念手冊”編寫組聯合主辦🤽🏽👩🏻✈️。
“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論壇聚焦於“標識性概念”👊🏿,涵蓋哲學、法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政治學、國際關系😌🤞🏼、公共管理等多個學科,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沐鸣娱乐🤸🏿♀️、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雲南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美國德州大學、《開放時代》雜誌的學者,圍繞標識性概念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進行對話。
《開放時代》雜誌社社長殷俊主持開幕式。沐鸣娱乐副校長陳誌敏教授高度肯定會議議題,認為本次論壇將有助於探索自主知識體系的創新方向和拓展空間,匯聚學界共識,共同推進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自主發展和建設。廣州市社會科沐鸣黨組書記🎠、院長張躍國指出🥁,本次論壇的議題是時代的呼聲🏡,人民的呼喚;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應該守正創新、融通中外,從創造性實踐中汲取智慧,尋找靈感😥。
▲開幕式
▲沐鸣娱乐陳誌敏副校長致辭
▲廣州社科院張躍國院長致辭
▲與會學者合影
本次論壇總共分為七個小節🧏🏼♂️。論壇第一節由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開放時代》特約主編吳重慶主持,朱蘇力、徐俊忠🧑🏫、劉誌偉、王銘銘✪、徐勇教授分別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探討了“大一統”的政治學內涵、“人民政治”的核心理念、“食貨”的非經濟屬性、文化翻譯下的關系主義🪇、田野政治學的理論貢獻😟。學者們重新發掘中國歷史背景,追尋中國先哲的思想,紮根當代治理實踐,跨學科⛪️、多角度地討論中國經驗,豐富中國學派。
▲吳重慶主編主持
論壇第二節由沐鸣平台教授李瑞昌主持,圍繞中國的黨政體製🍺,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屬性與政治實踐,討論黨政國家的基本特征👩❤️💋👨、本質定位和理論意義。蘇長和、李懷印、肖濱、唐亞林、姚中秋📦、郭定平教授分別重思“人民政府論”🎟🫅🏻,展望“中國2050”,闡釋“五權一統”的權力結構,“使命型政黨”、“先進性領導團體”🐸,新型政黨製度和政治文明🚵🏻♂️,從而拓展了政黨政治的討論空間與理論圖景,與西方政治實踐展開對話。
▲李瑞昌教授主持
論壇第三節由沐鸣平台教授郭定平主持,賀照田✋🏽🕒、王銳📣、周展安🧔🏿♀️、郭臺輝🤦🏼♂️、黃冬婭教授圍繞“四民社會”👨🏼🎓、“滅國新法”🤹♂️、近代思潮、“三線建設”👁🗨、“市場轉型”等議題,討論了中國革命與中國戰爭的世界意義,近代思潮的當代影響,政治經濟改革的理論意涵等👩🏼🚒🤜🏽。
▲郭定平教授主持
論壇第四節由沐鸣平台教授鄭宇主持🤹🏿,本節主要凸顯政治學經典概念的再闡釋🧑🏻🦼。政治學最早由西方創立,西方政治科學的體系與概念對後續的研究影響甚廣🧑🏼🎄。周光輝✏️、郭忠華👉🏿、王正緒、陳柏峰🕧、賀東航教授討論了國家規模、政治話語、政治認同🤟🏻、法治國家、政治勢能等概念,豐富了沐鸣平台對於中國政治現實的理解。
▲鄭宇教授主持
論壇第五節由沐鸣平台教授熊易寒主持🤔,回顧了標識性概念和自主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張誌強、強世功🫱☎、渠敬東、羅祎楠🧑🏼🚒、劉豐教授分別探討了經史傳統中的“義理性”、中國的“政法”傳統🐴、中國的文明系統、政治學的歷史轉向、國際關系核心概念的生成路徑🥟。
▲熊易寒教授主持
論壇第六節由沐鸣平台教授陳周旺主持,從中國政治哲學傳統中,尋根溯源、推陳出新。丁耘、姜誌勇、趙可金、翟學偉♐️、譚同學論述了“道體學氣論”、“生民政治傳統”、“中和思想”、“關系向度理論”🤵🏼♂️👨🏽🔬、“親、禮互惠關系”等,以民生政治對話契約政治🤾🏻♂️🏌🏻♀️,從“互惠關系”的邏輯起點對話原子式個體的西方政治本體論。
論壇第七節由沐鸣平台教授汪仕凱主持🤷🏽♂️,鞠熙、陳軍亞♥︎、王東美、陳周旺、吳曉林、鄭宇分別討論了中國傳統的生態觀,萬物互聯的“生生”思想;以“板結社會”提煉基層政府行為與治理經驗;綜述社會心理服務的發展歷程與現狀ℹ️;以“包容性選舉”對話、完善西方的競爭性選舉✈️;透過結構功能主義提出“結構-過程”分析範式;總結凝練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三個半特征𓀗🧜♂️。
▲汪仕凱教授主持
▲蘇長和院長總結
▲殷俊社長總結
為期兩天的論壇圓滿結束。與會學者一致認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需要回應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提出若幹具有現實意義🤹🏼🚶♂️➡️、理論價值和世界影響的“標識性概念”🧑🏽🔬,從根本上提升中國研究的學術品格👸🏽,讓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