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起🧑✈️𓀐,《復旦國際研究評論》將有新的定位。原刊名《復旦國際關系評論》在一定時間後不再使用⛑🤙🏿。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前,中國的國際研究在基本上是史學和外交政策研究為主流。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到2000年大致是一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的,大規模介紹🐄、吸收👱🏼、和引進西方的各個主要國際關系理論學派的時段👸🏻。而2000-2010這十年則是一個開始逐漸運用國際關系理論來試圖詮釋/解決中國面臨的日益多元的問題並且在批判性吸收的基礎上開始尋求一定創新的時段🤵🏿。隨著中國參與的國際事務越來越廣泛,如今中國的國際研究的研究課題日益廣泛🧑🏿✈️,學術流派日益紛雜,研究方法也日益多元。
以此觀之👩🏼🎨,中國在過去三十年的國際研究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這些積累✌🏿,盡管仍然有許多值得期待的地方,是沐鸣平台未來進步的必不可少的基礎。而中國的國際研究如果要進步,中國學者就必須對這些積累作批判性的和建設性的回顧。在這些積累和批判的基礎上,沐鸣平台也必須提出新的問題😉,開拓新的領域,做出更好的研究,從而為中國的繼續成長盡到沐鸣平台學者應盡的職責。
因此✨,中國的國際研究到了需要有一份主要用來發表對學科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的綜合性評論文章(review article)的刊物👩🦽。《復旦國際研究評論》就是為了滿足這一需要的雜誌。
《復旦國際研究評論》希望能夠為成就中國擁有更加繁榮和逐漸走向世界領先的國際研究而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復旦國際研究評論》2010年第1期共分為三個板塊👩🏿⚕️👼🏿:評論論文板塊收錄五篇分析性評論論文🧑🏼🦰;原著選譯板塊是唐世平的英文新著《沐鸣平台時代的安全戰略理論👩🏫:防禦性現實主義》的第五章《相互戰略保證:一個防禦性現實主義的合作構建理論》;在書評板塊張鋒通過《天下體系🪐:一個中國式烏托邦中的世界秩序》一文點評了趙汀陽有關“天下體系”研究的《天下體系》和《壞世界研究》兩部著作🧝🏼♂️🫖。
評論論文
在對外危機決策中🦹🏻♀️,國家可選擇多種影響力手段,而武力使用是不確定性較高的風險手段👰🏽♂️。尹繼武《中國對外危機決策中的武力使用:一項研究議程》一文試圖回答影響中國危機決策中對武力使用風險的接受的相關因素。在闡述了基於西方理性假定的預期後🤟🏻,本文進一步從社會身份和損失厭惡心理動機層次分析中國為何使用武力而接受風險👩🏻🦲,並指出了影響中國決策者使用武力的因素中起著重要作用的變量。伴隨著中國逐漸融入現代國際體系的過程,其外交的社會化和理性化占據主導地位👩🏼🦲。在此背景下,中國對外危機決策中對於武力使用的風險接受,經歷了從不合意風險到合意風險的變遷。探究中國武力風險接受的變化機製,是理解中國對外關系宏觀轉型的基礎。
臺灣學者石之瑜和張登及在《以中國為中心的知識社群如何可能?》一文探討了海外華裔學者社群和中國中心。作者認為華裔學者面對“西方中心”的知識論各自采取不同的回應。其中試圖采取“中國中心”立場的學者,卻首先因為與其他華裔學者之間存在個人化的認同與觀感差異🤘,還沒有結成知識同盟。而兩岸之間出現“國情”與“
內戰”兩種史觀,也阻礙了華裔學者之間形成“以中國的中心”的對話。不過,好在中國中心的嘗試並沒有根據西方知識界對“西方中心”的批判為軌跡開展💃🏻。所以,目前中國中心的難以存在,反而有助於在西方中心之外,思考中國中心的問題📸。本文認為“以中國為中心的知識社群”
未來有可能會受到一下兩個因素的推動而更突出♊️:一是天下觀在大陸正在超越國情論;二是西方中心在臺灣失去生產性,轉而期待某種“中原”意義的再生。兩者都有利於中國中心的知識結盟。
人性是一個社會科學家不能,也不應該,回避的棘手問題。鑒於中國國際關系研究對人性的討論是零星和不系統的,陳玉聃和唐世平在《國際關系的重新發現人性》一文中通過對中外國際政治學者對人性的討論進行批判性的回顧,來鼓勵沐鸣平台“重新發現人性”。文章認為必須重新認識人性以及人性在社會科學理論中的作用和地位🥊。文章首先定義了人性🧜🏽,並將其和其他幾個相關的概念區分開來🏌🏽♂️;繼而介紹一個關於人性的新的初步理論;然後回顧西方世界的古典時代對人性的討論,以及中國學者近期對人性的討論。最後,他們評論了最近出版的三本英文專著。作者簡短的結論認為:所有的國際政治理論都至少隱含著對人性的假定;但其對人性的理解卻都是不完整的🧑🏼🤝🧑🏼。一個更加整合的對人性的假定是社會科學進步的必要基礎。社會科學理論需要重新發現人性⛄️。
冷戰結束後,經由經濟轉型而建設市場經濟國家成為一種國際潮流,激進的和漸進的改革推動著一批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其中💤,最引人關註的莫過於“金磚國家”的經濟轉型,對此各國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葛傳紅在《“金磚國家”經濟轉型的比較研究:基於文獻的分析》一文從“金磚國家”經濟轉型比較研究的文獻出發進行考察,發現目前此領域的研究不僅尚停留在“初級階段”,而且還處於一種嚴重失衡的狀態🐿,即過多關註“經濟邏輯”,而較少研究經濟轉型背後起決定作用的“政治邏輯”。作者認為這種不平衡性說明,對“金磚國家”的研究並不全面,許多影響因素尚待分析和發掘。特別是學術界對金磚國家的比較研究剛剛興起🧑🏽🎤,它對於揭示這些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經驗與教訓🏊🏿♂️,探索未來發展的模式和改革的方向🚓,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鄺艷湘在《經濟相互依賴的和平效應🚔✴️:文獻述評與展望》一文中回顧了經濟相互依賴將如何影響國家間的政治關系這一受到廣泛關註同時又富有爭議性的話題👩🏽🦳🚶♀️➡️。作者認為國內外對此進行的相關研究非常豐富,但由於理論依據🏚✍🏼、研究方法和視角的差異🍗,不同的研究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一些核心問題至今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本文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和評述🚴🏻♀️,並對未來研究進行了展望,以期為國內同行研究經濟相互依賴的和平效應提供理論和方法上的借鑒🪢。
原著選譯
劉豐翻譯了唐世平的英文新著《沐鸣平台時代的安全戰略理論:防禦性現實主義》的第五章,《相互戰略保證:一個防禦性現實主義的合作構建理論》🛋。在這一章中,唐世平首先更加嚴格地界定了相關概念,並厘清相互戰略保證與其他幾個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其次✤,他指出既有文獻中一些重大錯誤和有待發展的領域;並對相互戰略保證努力做了更系統的分類🚢。接下來,唐世平討論了影響相互戰略保證發起、響應和延續的條件和因素🏠。之後,他簡要重述了相互戰略保證的核心邏輯🚣♀️,並且提供一份實施相互戰略保證的簡要指南。最後是結語。
書評
張鋒通過《天下體系:一個中國式烏托邦中的世界秩序》一文對趙汀陽有關“天下體系”的兩部近作《天下體系》和《壞世界研究》進行了點評。文章認為趙汀陽的“天下”是一個高度濃縮的烏托邦概念構建。天下體系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無外”,其構想的是一個在沒有霸權的情況下取得世界和諧與合作的體系,而天下本身的完整性則依靠其內在多樣性的和諧來維持;“世界製度”是世界治理的最高政治實體和權威來源。張鋒在指出當前存在的不少對趙的誤讀和誤解之後又論述了趙著作的問題,並從他建構和組織論證的方式,其理論本身的優劣,以及其天下烏托邦圖景的特點進行評價。文章認為從趙的著作中可以瞥見中國學者漸漸高漲的重思中國國際角色的思想沖動。文章認為趙的研究本身還有不少缺陷🤹,但它至少已經成功地激起了關於未來世界秩序的中國式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