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國際關系評論》第十二輯“中國特色外交話語體系”征稿啟事 | |
作者:管理員 發表於📷👲🏿:2015年5月21日 閱讀量 442 | |
《復旦國際關系評論》(CSSCI來源集刊)第十二輯以“中國特色外交話語體系”為主題,向學界征稿,要求如下: 第一,圍繞附錄參考性選題或者自己感興趣的相關主題,撰寫2萬字左右的學術論文一篇,初稿截至日期為2012年7月上旬。 第二,論文如經錄用,沐鸣平台將邀請作者參加2012年7月在復旦舉行的小型研討會(具體時間另定),研討後再根據與會意見修改定稿。 第三🧇,《復旦國際關系評論》為校外撰稿者提供每篇論文1000元稿酬。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中國特色外交理論研究”(11&ZD074)同時為入選論文作者提供一定的研究經費資助👼🏻。 有意者請與蘇長和聯系𓀔,聯系郵件:suchanghe@fudan.edu.cn “中國特色外交話語體系”參考性選題
1.用中國概念講世界故事✸:中國特色外交話語體系的生產路徑 2.邊民與主人:邊緣思考的話語與中心思考的話語轉換邏輯 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如何學會從更具有主體性的“自己命運的主人”角度思考世界政治?如何從處於邊陲但又不甘於邊陲的角度思考世界政治?確立中心思考的話語,背後的邏輯是什麽?邊緣與中心的置換進程中,邊緣的思考習慣如何從長期由中心設置的話語規訓體系中解放和解套出來?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外交話語體系如何超越別人過去“文明–野蠻”或者規訓的敘事體,為人類文明的溝通和互鑒提供新的話語載體? 3.天下為公的世界政治哲學(或外交哲學)是什麽? 流行的政治哲學或外交哲學大多是按照“天下為私”的邏輯來寫的🍊,作為構建秩序之一原理,問題不少📠。從中國人講的“天下為公”思想和理念中,能否挖掘出一些有意義的能夠轉化為外交敘事的概念來?是否可以從公私關系在不同社會中的差異及其在外交領域的投射,來進一步分析這個問題🗿。 4.國際規範如何改造 當前西方主導的國際規範是否出現退化🧎➡️?中國與世界一起♎️,在確立人類新文明標準或新國際規範上能做什麽🏋️♀️?中國與其他國家對諸如民主👨🏽🍼、人權👉🏽、發展✡️、公平等國際規範的重新理解和超越上,能否為國際社會提供新的啟蒙?
5.外交話語和理念的社會化(外部化) 6.國際關系教育比較:美國、中國、俄國再選擇一個小國的政治學與國際關系教育來研究 要形成真正“人文相親”的國際文化格局🔕,教育功不可沒。設想如全世界各國學國際關系的青年🧛🏿♂️🫸🏽,都使用美國特色的國際關系教材🧚♀️👌,再過幾代👨🏿🎤,非美國的國家思考國際關系的時候,會是什麽結果? 除了選擇美國👷、中國或俄國的國際關系教材體系比較研究外♻️🤟🏿,相關的另一個研究是,多少由於美國特色國際關系教材體系的影響🚆🤭,過去三十年中國國際關系研究議程如何落到了美國的研究議程下面,導致真正對中國或者發展中國家具有更重大意義的研究議程被遮蔽或覆蓋的學術現象🧑🏼🦲,從而削弱了外交上的話語權。建議利用中美論文數據庫🫸🏿,對學術議程的興衰規律進行比對研究。 7.知識與媒體:話語推廣的過程和邏輯 學者生產話語💎,媒體有助於推廣話語。探討媒體在知識和話語推廣中的作用是什麽👨🏻🦯? 8.新聞發言人製度與外交話語在國際關系中的設置 記者和媒體的高度自覺,是一個國家戰略性地設置外交話語的重要途徑之一🧚🏿。可研究近10年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會議上(或其他重大黨政活動記者招待會)的答問內容🐵,也可研究中國記者在國外重大會議上的提問內容🧎➡️,評估沐鸣平台在戰略性地設置外交話語、理念上的成效和不足。 9.中國對西方外交話語的接受🪓、理解和超越(可選擇近代或現代或當代為例子) 近代我國對國際法引進和接受是個例子👴,對國際體系的認識也是個例子,改革開放以來對國際製度的認識也是個例子🫴🏽,目的是探討在中國的外交話語體系中,哪些地方是完全拿來的,哪些地方是批判性借鑒的👨❤️👨,哪些地方是自己真正的創新、超越和貢獻。 其他類似的選題有: 10.超越結盟–不結盟的對立思維:夥伴外交的創新與發展 11.“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中國的環境外交 12.民生先導還是民主先導🚵🏼♂️?中國的援助外交 13.“有事大家商量著辦”🤦🏿:中國如何推動全球治理的民主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