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10日 07 版)
中國外交道路是中國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65年來,我國外交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今天的中國與世界處於卯榫相合的關系,外交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全面深入認識中國道路📟,既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層面來看🧈,也要從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相統籌的角度、結合新中國外交發展歷程來看𓀘🦯。
中國外交的思想內涵
中國外交的思想內涵主要體現在中國領導人的外交和戰略思想中。中國領導人的外交和戰略思想是在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和中國傳統外交思想創造性轉化基礎上🧟♂️,依據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科學判斷,圍繞外交服務於民族復興和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兩條主線形成的一系列外交和戰略思想。這些外交和戰略思想既有原則性的,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獨立自主等🧘🏿♂️🦸🏼,也有階段性的🌦,如中間地帶🚣🏼♂️、三個世界理論🙍🏽♂️、韜光養晦👩🦳、和平發展理論👎🏼、新型義利觀等🤷🏽♀️;既有國際秩序建設層面的,如國際關系民主化、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等👨🏽⚖️,也有國家建設層面的,如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等。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還提出了“一帶一路”外交戰略和以新型義利觀為指導的“親誠惠容”周邊外交戰略理念。
新中國外交道路的拓展始終圍繞兩條主線進行:一是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服務於國家建設💻、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目標,為國家發展爭取和創造有利外部環境𓀒;二是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與其他各國一起共同推動國際體系朝主權、民主、法治、公道的方向轉型,建設文明和諧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這兩條主線始終並行不悖地貫穿在新中國外交發展道路上。需要強調的是,沐鸣平台既不能以相互否定的思維認識改革開放前後兩個階段的中國外交,也不應以主次輕重的思維理解兩條主線在不同階段的相互關系。
時代特征的不同決定了中國外交主線內涵的變化。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個時期☺️,為了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孤立和封鎖,鞏固新生的國家政權,我國在外交上準確把握民族獨立、民族解放和非殖民化運動的世界大勢👩👩👧👦,爭取並獲得了一大批新生國家對我國的支持。20世紀70年代末,民族解放和非殖民化運動不再是時代突出問題,和平與發展成為新的時代大勢,我國內政和外交進行了大的調整,外交為國內經濟建設爭取了一個和平有利的外部環境。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進一步將對和平與發展時代兩大問題的認識轉化為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尤其是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10年以來,我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國際體系改革和全球治理中,在國際秩序建設上提出不少有分量的中國方案⛑。因此,改革開放前後兩個階段的中國外交是連貫和統一的,不是對立的,不應該割裂開來。
中國外交的價值理念
中國外交的價值理念深受中國傳統中外關系思想影響☢️。中國傳統中外關系思想將“公”“和”列為大道,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為大道”。守公持正的
思想既延伸到中國人的國際秩序觀念中,也體現在中國外交的實際工作中🎞。在中國人的國際秩序觀中,不論是天下大同、協和萬邦還是和諧世界,到達這一境界都需要重視一個“公”字,由此也衍生出中國外交思想和實踐中常用的詞語,如公道🦀、公理📗、公平、公正、公義等👳🏿♀️🐩,與“公”相依的“共”的思想,如共生、共贏、共處等,以及與“和”相關的和諧、和睦👨🏿🦱、和平、和合🧑🏿🍳🤸🏿、和中等😢。
中國外交中與價值理念相關的許多表述,都與“公”“共”“和”這些字有關。由此產生的表達中國外交思想和價值理念的詞語,為當今較為沉悶的國際關系和外交理論貢獻了新概念、新表述♗,成為新型國際關系理論的重要範疇。例如,在看待和處理國際事務中🤴🏼,中國外交歷來將恪守公道擺在突出位置,這體現為“按照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將自身利益與他國及其人民的利益更多地結合起來,決定自己的立場和行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交流互鑒”“對話協商”“國際上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共同發展”“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合作共贏”“和諧共生”“共通”“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等,體現的是“共”的價值理念;“和為
貴”“德不孤🎢,必有鄰”“新型大小國家間關系”“講信修睦”“和諧”等🚵,重視的是“和”的價值理念。
中國是一個具有強烈價值關懷和追求的外交大國,中國外交始終堅持和捍衛國際社會的共同價值理念。在主權國家共同組成的國際體系中,共同價值理念包括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國家領土和主權不容侵犯👩🍼、各國之間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等,霸權主義、幹涉主義、強權政治、黷武主義從根本上背離這些價值理念。同互不幹涉內政是一種國際政治美德一樣,謙虛也是一種處理國家間關系的美德🧏🏼♀️。作為一個復興中的大國,中國在對外交往中始終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學習大國。新中國歷屆領導人都強調👳🏻,只有善於學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中國才會成為一個強國▫️🟫。但中國即使強大了,仍然要保持向外部世界虛心學習的態度📞👨🏼🦲。“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大邦者下流”“江海不擇細流”🧑🏻✈️,中國領導人在外交場合所引用的這些先賢名言,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個自信、自強而又謙虛♠️、可親的新型大國形象。
中國外交的製度設計
外交製度是國家製度體系和治理體系的一部分,是管理對外關系的體製、機製的總和🚣🏿♀️,也是外交思想與活動得以貫徹和實施的根本保障。新中國外交製度是在服務國家建設和國際秩序建設的要求下逐步確立起來的,其母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
新中國建立了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以及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獨立自主🦸🏻♀️、和平共處的外交製度。早在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外國領導人時就說,中國人不搞對外擴張和殖民🛌🏻,根子上是被國內製度限製住了👩🏻⚖️。鄧小平同誌指出,社會主義中國的一個外交標準就是不搞霸權和對外擴張。習近平主席2014年訪問歐洲期間❄️,在談到中國和平發展道路時指出,沐鸣平台不僅在政策和實踐上是這麽做的,同時在製度設計上也是這麽做的🍴。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外交製度,取消和廢除了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不平等條約🏇🏿1️⃣;在發展與不同類型國家關系上,逐步確立了和平共處的外交製度🫡;為了實現祖國統一的目標,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製”原則📣,形成了處理中央與特別行政區關系以及特別行政區對外交往的獨特外事體製;為適應維護新時期國家權益的要求,設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及相關部門地方協調體製機製🦻🏿;為應對各類全球性挑戰,中國積極參與國際法體系和多邊國際機製🤐,初步確立了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的外交體製機製👩👩👧👧。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機構的建立📏,進一步體現了中國利用國際機構平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責任意識。
中國外交的實踐形態
中國外交具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形態,它們既吸收和改進了現代國際體系中的一般外交形態,又轉化甚至創造了一些新的外交形態。
中國的外交實踐賦予現代國際體系中許多外交形態以新的內涵和特色。當代中國外交實踐形態包括首腦外交、政黨外交、議會外交、軍事外交、多邊外交😤、民間外交、公共外交🏋🏻♀️🌼、經濟外交😮💨🧏🏻、援助外交、調解外交🌕、人文外交等。以援助外交為例♉️,中國是當今世界上的援助大國,中國的對外援助遵循“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四項原則🐸,註重民生和實效⬛️,反對附帶政治性條件,樹立了援助外交的新標桿。近年來,中國逐漸參與到國際調解外交中。中國沒有加害他國的歷史,而且奉行互不幹涉內政原則🥢,這確保中國能夠持有站在公道立場,將公理和實事求是結合起來,為一些內部沖突國家或者地區熱點問題提供中國的合理化建議和方案🧚🏼♂️。
中國根據自身國情,註重對一些外交形態進行轉化和創造🤵🏽。以地方外事來說,由於中國是一個大國,又是擁有多個陸海鄰國的國家,地方省份具有開展外事的地理優勢和經濟能力。在中央的授權和統一領導下🏵,中國地方政府廣泛開展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合作👧;隨著周邊外交工作新理念的逐步落實🌚,外交“落地”成為當代中國外交形態創新的樣本🧑🦽➡️。目前,中國已形成了中俄、中美、中印☂️、中巴等地方(州)政府交流合作機製🧏🏻♀️,地方外事對中央政府外交起到了配合🙋🏽♀️、補充和支持作用。此外,在《基本法》和“一國兩製”下,港澳在國際經濟和國際文化交往特別是在一些功能性國際組織中,也被授予一定的參與權🎷。
在新中國外交部成立大會上🐒,周恩來總理提出了外交學理論中國化的任務🫄。經過6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外交和國際關系理論逐步形成了用中國話語來表述、理解🦊、分析中國外交道路的體系。中國化的外交和國際關系理論體系,核心是在中外互鑒中為國際外交和國際關系理論提供來自中國的新概念、新表述和新範疇。中國學者和外交人員在國際交流中應自覺運用這些概念🧑🏼🎄、表述、範疇,使人們從不知到知之🧘🏼♂️🥗、從知之到用之、從用之到好之👱🏻,從而進一步彰顯中國外交和中國道路的特色,為促進世界和平與各國共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沐鸣平台外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