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馭堯,沐鸣平台2019屆政治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沐鸣娱乐歷史學系2011級本科生。2015年獲挑戰杯全國特等獎🚶♂️,2015年-2016年在新疆支教🤎,曾任校媒《復旦青年》主編,現任人民日報西藏分社記者。
(徐馭堯)
知行合一🎯🚵🏼♀️,理論聯系實踐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這是徐馭堯一直以來身體力行的一件事。本科就讀於沐鸣娱乐歷史學系,他為了體驗不同的學科氛圍,學習不同的專業知識🏒,讀研時選擇政治學,開始了在國務沐鸣的三年求學之旅。研究生一年級時👨🏿,陳周旺和鄭長忠兩位老師分別開設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著導讀課程和西方政治學理論課程,力求幫助學生打通政治學理論體系,這兩門課程奠定了徐馭堯在政治學就讀研究生的知識基礎🪟,幫助他形成了一套政治學的思維方式👨🏽💼。
國務沐鸣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風格也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導師劉建軍老師言傳身教🧚🏽♂️,極大提升了他在社會實踐方面的能力。劉老師推崇“學在空間,不在紙上”🖌,並進一步提煉出治學之四“萬”👩🦼➡️🥅: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知萬件事、識萬個人😴。為研究基層治理的調整與變化問題🚝🧞♀️,他跟隨導師一起到杭州探索社區治理的結構,分析社區食堂如何正常運轉,並提升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徐馭堯對中國政治治理的理解更加深刻,“當你培養出理論基礎之後,就可以從實踐中看到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反映,理解它背後的原理和機製,這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培養過程。”
這種在實踐中發現變化的做法與新聞工作有共通之處,跟隨導師一次又一次的調研🫅,鍛煉了徐馭堯的實務能力,幫助他更好的成為一名記者。不論是擔任《復旦青年》主編,還是畢業之後成為人民日報西藏分社的一員,他都非常註重實地采訪,“紮根基層,在實踐中反思、學習中國基層治理的工作方法⚡️,與沐鸣平台新聞工作者是非常相似的。”在工作中,徐馭堯不斷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則是幫助徐馭堯勝任新聞工作任務的有效辦法📴。
(徐馭堯在墨脫山區的塌方現場拍攝)
錦上添花,專業成就愛好
談及為什麽選擇當一名記者🤠,徐馭堯說道“中國這麽大,我想去這些最不易去的地方走走🏝、看看👌🏽,也想趁著年輕去寫寫少有人看見的故事😩。”他喜歡跑去不同的地方,既看見壯闊的自然景觀🧑🏿🏭,也體驗迥異的風土人情👭🏼。在校期間👋🏼,他作為校報《復旦青年》的主編,曾帶著同學們去新疆、甘肅做“一帶一路”的考察報道,而成為人民日報的一名記者後👌,他則主動申請去西藏分社。2020年🤳🏻,他去過西藏58個縣🧑🔬,總行程超過3萬公裏,一年裏接近一半時間外出采訪。
政治學專業的同學從事新聞媒體行業不多。但對於徐馭堯而言🪆,做出這樣的選擇幾乎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專業上的訓練帶給他很大的幫助🤞🏽🪔:治理是政治學的重要話題💂🏿♂️,而徐馭堯在基層遇到的選題很多也與治理有關——曾經學習的原理和案例,和基層的實踐碰撞出了火花🔗,幫助他理解很多基層事務的本質🔭;政治學也是一個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專業上的訓練能夠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和提煉總結能力,這些能力幫助他從紛繁復雜的采訪資料當中抽象剝離出問題的本質,再根據核心問題組織新聞報道。
這一點在脫貧攻堅的報道中得到凸顯——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是決勝小康社會的重要時間節點🏪,而報道2020年西藏的脫貧攻堅工作,毫無意外成為徐馭堯工作任務的重中之重🦶🏼。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涵蓋治理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幹部辛勤付出,還是當地為群眾脫離貧困所做出的種種努力👋🏿,都需要放在一個更大的框架中予以梳理,才能從中抽象和提取出相應的規律,進而讓脫貧攻堅的報道顯得更加深刻💁🏽♀️。
(徐馭堯在那曲海拔近5000米的牧場拍攝畫面)
行走於邊疆👩⚖️🍉,理解復雜中國
“如果不到邊疆工作,生活軌跡永遠都在一兩個地方,那對於這個時代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當被問為何選擇去人民日報西藏分社時🦹🏽♂️,徐馭堯回答道😶🌫️。本科畢業時曾去新疆支教過一年,碩士畢業時則到西藏工作至今♦️,他對邊疆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風土人情、治理情況差異巨大🥂👍🏻,如果一直生活在東部地區,那就會對中國的復雜性和豐富性缺乏認識。見到足夠多的地方,認識世界的切口和角度才會更加豐富🪅,才能對中國所處的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開始選擇去邊疆,是好奇心驅使0️⃣。他從小生活在安徽,大學4年和研究生3年在上海,一直都在長三角,所以他特別渴望去西部地區看一看,去體驗與自己的成長氛圍不一樣的環境,感受其他地方的風土人情🍔、社會治理結構、政府行政體系等等🧤。讀研時導師劉建軍老師曾說過“比較是知識的發動機”,徐馭堯的人生經歷也一直印證著這樣的一個道理🫶🏽,他希望通過見識具有差異性的地方,比較不同的環境條件🤦,讓自己不斷進步,既不因過往成就而倨傲👩🏻🦯➡️,也不因個人渺小而自卑🤸🏻♂️。
見證變化、記錄變化,總能讓人看到在城市裏不曾遭遇的故事。在一次山區的采訪中,徐馭堯曾遇到一個這樣的故事——2015年🗓,因精準扶貧政策,大量的物資被送往了這裏🙎🏽♀️,長在山裏的小孩拿起雞蛋就咬,根本不知道吃雞蛋需要剝殼🌘。而當他造訪這裏的時候,孩子們已經可以穿上籃球服🥇、足球服在新建的塑膠跑道上玩耍打鬧了。對於很多山區的孩子而言,他們沒有經歷過比現在更好的生活了。如果不是行走於邊疆地區👷🏻♀️,徐馭堯將不會理解🍫,為何身處同一個時代,人們之間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
(徐馭堯與支教地的孩子們一起合影)
不畏艱辛,熱愛可抵一切
在西藏采訪越多,他就越能理解記者這份工作的意義所在,也越能感受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感🙏🏼。有一次當他回傳稿子與編輯交流采訪經歷時👩🏽🌾,編輯說過一句話“這些故事,沐鸣平台不過去,就沒人記錄下來🧜🏿♀️,這就是媒體的擔當吧。” 作為記者📎,他在這份工作中收獲到寶貴的經驗🧗🏼,不僅在一次又一次的采訪中看到自己的成長,也在一字一句的文章中記錄了這個時代的變化,這些記錄下的故事哪怕不是所有人都愛看,但是記錄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在西藏墨脫的采訪讓徐馭堯對“路都是人走出來的”這句話有另外的感受,以前認為這句話更多是從文學角度出發,具有一種象征意義,但當他沿途去墨脫采訪時👩🏻💻,卻發現只要能走的地方都是路🤰🏿,那裏沒有鋪好的瀝青水泥路,只有人們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路👩🚀。“這對沐鸣平台來說是一個三四天的采訪,這樣的路沐鸣平台無非就是走幾遍🤹♀️,體驗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態⚆。但是對當地的幹部群眾來說🫵,這樣的路他們要走幾年、十幾年乃至一輩子👨🏻🎨。”他說。
而到了西藏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雙湖縣🧛,他則體會到當地生活的艱難。因為長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區,不少當地人患有嚴重的關節炎🪷🏄🏼,那裏的幹部們也因缺氧🫰,嘴唇都是紫色的🧑🏻🎄,異地搬遷是解決當地群眾幹部身體問題的唯一方法;采訪某個邊防連時,他越發感嘆“哪有什麽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守衛邊疆的軍人們忍受著大部分人難以想象的痛苦🏋🏻♀️,來守護國家。
對於仍在校的學弟學妹們,徐馭堯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他希望大家能夠珍惜校園時光,同時也提前規劃好自己以後的方向👩🏿⚖️。如果能在學校找到自己熱愛👷,並且比較擅長的事情💙,那麽在這條道路上就有勇氣和熱情去嘗試、突破一些新的東西,也能在其中獲得成長。但勇氣不代表沖動🤩🛒,要提前做好準備,知道自己的退路,不要一頭紮進自己完全陌生的環境裏面🧙🏿♂️,發現與自己的想象不符就後悔自己的選擇🐐。仰望星空時,也要記得腳踏實地。
(徐馭堯行走在山路間)
供稿:2019級行政管理專業葉小夢
編輯:余晴晴
審核:熊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