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7-09瀏覽次數:740
2015年6月28至29日〽️,由新近成立的復旦-杜克全球社會政治態度研究中心組織的“全球民意調查研究高峰論壇”(Forum on Global Barometer Surveys👩🏽🍳;2015 GBS Forum)在沐鸣娱乐成功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全球風向標調查負責人和上海的相關專家學者20多人參加了該論壇,並運用全球民意調查數據發表了研究成果,圍繞中國崛起這一時代主題進行了交流討論。在6月28日的開幕式上,與會的專家學者一同見證了復旦-杜克全球社會政治態度研究中心的揭牌儀式。沐鸣娱乐文科科研處陳玉剛處長、國務沐鸣劉季平書記應邀參加了開幕式。
陳玉剛教授、劉康教授共同為復旦-杜克全球社會政治態度研究中心揭牌
論壇開幕式於6月28日上午9點半在我校逸夫科技樓多功能廳正式開始,復旦-杜克全球社會政治態度研究中心(下稱:復旦-杜克中心)中方主任郭定平教授主持了開幕式。沐鸣平台院長陳誌敏教授致歡迎辭,代表沐鸣娱乐副校長林尚立教授,對蒞臨我校出席本次論壇的國內外嘉賓和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陳教授介紹說,本次GBS論壇由國務沐鸣支持舉辦🎛,強調國際化將是我校及國務沐鸣今後發展的重要部分😍。與此同時,陳院長認為中國應推廣政策性研究,使學術與現實接軌🧗🏻⚪️。
陳誌敏教授 | 郭定平教授 |
三位嘉賓先後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辭,他們分別是復旦-杜克中心主任、杜克大學教授劉康,GBS理事會主席Marta Lagos女士🚶,以及上海外國語大學全球輿情研究中心主任郭可教授。劉康教授指出,目前進行針對中國崛起的全球民意與認知的調查研究具有急迫性🧝🚚,杜克大學於這方面正積極尋求國際合作夥伴✅。劉教授歡迎沐鸣娱乐同仁參與民意調查並作出貢獻。Lagos女士作為GBS理事會主席,指出GBS的研究範圍已遍及全球各大洲的幾乎所有主要國家,接下來的挑戰將是建構一種“全球視野”;而中國正在崛起,具有全球影響力🪣🧑🏿🏫,無疑是完成此目標的絕佳地方。郭可教授則認為🚪,中美兩國之間目前仍存在誤解,相關界別應多出版有關中國的學術書籍、文章以及報告,以增加人們對中國以至世界其他地方的認識🏑🧑🏿🦲,並期待未來與復旦-杜克中心的良好合作。
劉康教授 | Marta Lagos女士 | 郭可教授 |
上午的學術報告圍繞全球公眾對中國崛起的認知展開。首先🧑🏿⚕️💿,世界價值觀調查機構理事會主席、英國阿伯丁大學教授Christian Haerpfer做了題為《中國的價值體系及其變化:世界價值觀調查對中國1990-2012年的分析》的報告🦸🏿♀️,介紹了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 Survey🧑🏿🎓;WVS)的歷史及其發展,WVS在最近一期(2010-2014)針對中國的調查中👘,主要發現了中國人對腐敗現象的反感;對家庭經濟狀況滿意度提高;對生活質量滿意度提高;個人幸福指數提高等趨勢。
諾丁漢大學教授王正緒做了《世界對於中國崛起的看法📌:全球風向標的發現》,介紹了全球風向標調查(Global Barometer Survey)及其他調查中關於中國形象的主要幾個問題及其結果🧑🏼🏫,發現大多數國家的受訪者對中國持正面的印象。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大多數國家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對其國家有積極的影響。王教授認為復旦-杜克中心的建立可以為進一步的民意調查提供更多的便利。
Christian Haepfer教授 | 王正緒教授 | James Tang教授 | Kseniya Kizilov博士 |
阿伯丁大學研究員Kseniya Kizilova博士做了題為《中東北非國家對中國的印象🟰:後阿拉伯之春時期的發現》的報告,調查發現阿拉伯之春後🫄🏽,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伊拉克、約旦、埃及和突尼斯等國33%受訪者認為中國對他們國家的穩定有積極作用🛞;31%受訪者認為中國並不影響中東北非國家的穩定。綜合看來,中東北非國家對中國的印象傾向中性。
劉康教授做了題為《中國的崛起:全球公眾觀念調查》的報告,介紹了上海交通大學全球輿論調查中心在全球開展的關於中國問題調查的項目情況,該調查發現,隨著中國全球影響力越來越明顯,全球對中國的看法正在變得越來越復雜,但總體來說💫,對中國的看法正越來越積極🖤。劉康教授認為,公眾觀念調查成為了理解中國影響力的關鍵所在,也是增進人民間和國家間關系的關鍵所在;而公眾對中國崛起的態度、觀念和看法🦡,是物質維度和觀念情緒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
下午的研討主題是公眾對政治製度信任度的國際比較⚅。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教授做了題為《政府機構公信力的削弱:比較視野下的東亞》的報告📩😗,他首先介紹了當前世界各國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趨勢,並認為這一趨勢是長期存在的,而非所謂周期性的🔴🧜🏻。接下來朱教授介紹了東亞國家的情況,2001年以來共四波亞洲風向標調查的數據顯示↩️,東亞各國總體上面臨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問題。他認為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有政治動亂的持續性影響🧑🏽🦳,經濟停滯和中產階級貧困化🕵🏻♂️,腐敗與寡頭統治影響💄,政府面對經濟社會問題的能力減弱等6種原因。朱雲漢教授認為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在於能力建設,包括增強領導力,增進團結,加快改進速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溝通等方面🕺🏼。
朱雲漢教授 | Michael D. Robbins教授 | 左才博士 | ShoushiLi博士 |
Marta Lagos女士做了題為《拉丁美洲:一個偏離的案例》的報告,她首先介紹了各個文化圈中的價值觀的持續變化,這一變化主要有兩個維度 — 傳統價值-現實理性價值維度和生存價值-個人表達價值維度。她指出需要在文化地圖中理解拉丁美洲對於其自身價值觀念,包括民主理念的堅持💻。Lagos女士研究發現🤶🏽,拉丁美洲整體上對於人際之間的互信較低,而拉丁美洲人民對於政府的信任程度卻高於歐洲各國民眾🧎🏻♂️。拉丁美洲國家對中國的看法目前比較積極🌯,但是有向消極方面發展的趨勢。
Christian Haerpfer教授做了題為《後蘇聯時代歐亞大陸政治資本和對政治製度的信任:對歐亞風向標和世界價值觀調查1994-2013的分析》🧑🏽🦱,所調查的國家主要涵蓋了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摩爾多瓦、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Haerpfer教授發現在後蘇聯時代🦻🏿,歐亞國家的政治資本呈下降趨勢,而對政治機構的信任程度則有所提高✈️。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Michael D. Robbins的報告題為《非民主政製中的政治信任 – 阿拉伯風向標調查的證據》,所調查研究的國家包括摩洛哥至伊拉克等14個主要阿拉伯國家。Robbins教授認為,政治信任是一種對政治機構的評估心理狀態。他發現製度性與文化性因素均影響著中東和北非地區國家人民的政治信任度。獨特之處是,這些國家政府推行改革的力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民對其的政治信任程度🩼。
Kseniya Kizilova博士的《後蘇聯時代對新獨立國家政權的支持度1994-2004》報告中集中研究9個後蘇聯時代東歐及中亞國家的政治變革進程和對現政權的支持度。結果發現這些國家的變革歷程皆不盡相同,烏克蘭、摩爾多瓦等國家的民主發展較為成功🫲🏻;而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等一些國家則相對沒有這麽成功。總體而言🤚,這些國家的人民對現國家政權的支持度較低;國內政治文化和公民社會有待形成與成熟。
與會的專家學者在問答與自由討論環節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豐富的交流。最後在閉幕致辭中,朱雲漢教授希望GBS的調研能超越區域性😬,未來進行全球或跨地區規模的比較調研。陳誌敏教授則對GBS調查數據於中國外交政策研究的適用性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期望不同機構的調研能相互競爭互補,在數據收集方法與分析方面🦹🏻♂️,為學術理論發展與創新作出貢獻🎺。
(撰稿:洪明超 周思勰🤛; 攝影🚨:齊放;審定🧸: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