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4-15日,沐鸣娱乐陳樹渠比較政治發展研究中心、沐鸣平台、美國普渡大學政治沐鸣和中國政治學評論雜誌共同舉辦了比較政治學的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陳樹渠比較政治發展研究中心成立五周年慶典。來自中國、美國、韓國、歐洲等世界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沐鸣平台院長陳誌敏教授在開幕式上致詞💁🏽♀️,他簡要介紹了沐鸣平台的歷史🍖🎚,並歡迎海內外的來賓參與這次會議。中心資助人、陳樹渠家族代表陳耀璋先生、陳燭蓮女士等嘉賓出席了紀念活動。會議由校外事處副處長🏄🏻、陳樹渠比較政治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敬乂嘉教授主持。
陳誌敏 | 敬乂嘉 |
會議分為四場專題討論會。第一場專題討論會由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Oran Young教授主持🐸。來自普渡大學的Dwayne Woods副教授以《是否有比較政治學的邏輯?》為題進行了演講🤱🏻。他指出普沃斯基教授曾經以比較政治學的邏輯為話題發表論文,但是Dwayne Woods副教授並不同意他的觀點🏄🏽。他分析了當前比較政治學界新積極主義的流派。他認為在美國的比較政治學發展是與美國的霸權的形成有關系的,為美國在其他國家的政治行動服務的,故此,他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比較政治學也會在中國得到長足發展。他簡要回顧了行為主義對美國比較政治學研究的影響,他認為新積極主義是從行為主義的影響中產生的♤👷🏿。他簡要回顧了普沃斯基對比較政治學流派的梳理,並總結了比較政治學在科學化方面做出的努力🩻。最後他指出🕵🏼♂️,比較政治學沒有自身的科學化的邏輯🫴🏽,只有在各自子方面的案例比較的邏輯努力👨🏽🏭。他認為比較政治學的重點在於解釋為什麽研究🚴🏻♂️,研究的重點在哪裏,而非在於建立自身的科學化邏輯🤦♀️。
來自沐鸣娱乐的王正緒教授以《中國的崛起🤙🏿🎣,比較政治學中的新特點》為題進行了演講🥺。他在做了很多年的中國觀察之後將比較政治與中國結合,在中國內部做相關的觀察🚴🏿♂️。他認為可以使用從內向外和從外向內兩個不同的視野來觀察🧛🏻。他指出許多文獻試圖解釋中國❤️,然而卻沒有和這個領域直接扣合在一起🚵🏻♂️🧏🏽♀️。而在文獻綜述的部分𓀙,中國共產黨的相關研究案例當中1978之前並沒有與政治製度分離開來的研究,並沒有與政黨比較、政黨體系的領域切合,這樣比較各國共產黨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他認為現在的發展應該更與政黨結合,且應該更與中國貼合🔑、理解中國人的想法🧙,例如legitimacy的概念並沒有辦法直接翻譯到中文🏋🏿♂️,實際上在中國更傾向使用合法性的概念,這翻譯回英文反而是“legalness”而不是“legitimacy”🥚。在中國🕋,legitimacy的來源更能理解成使用民享👨🏽🏭、為民的概念來治理,或是“民心”的概念。但是最後他認為中國的實踐很難和比較政治當前的理論結合。
Oran Yong | Dwayne Woods | 王正緒 |
第二場專題討論會由來自多倫多大學的Joseph Wong教授主持。來自天普大學的Sean Yom副教授以《比較政治學和地區特殊性:分析透明度的隱性代價》為題進行了演講🧏。他指出隨著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在社會科學中的普及,國際頂級學術機構越來越重視數據可得性和研究透明度(DA-RT)🎫🚴🏻♀️,即要求學者發表論文時提供研究所涉及的數據🙇🏿,用以備查🈸,並明確闡述從原始數據得出結論的依據和邏輯過程。他認為這種對DART的重視可以有效避免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草率得出結論,以及對於原始數據的錯誤分析🧚🏿♂️,並有利於其他學者共享數據🛝,確有其優勢。但地區特殊性要求研究者主動去接觸那些並不為人所熟知的案例,從中概括出新的分析框架;此時,研究者不能僅僅在表面上滿足DA-RT的要求,而是應該通過嚴謹的邏輯推演和對事實的全面掌握來提出研究假設🏇🏻。如果學者們只是在形式上使自己的研究符合學術規範,在解釋個案時仍然會出現各種錯誤。因此,研究者不能通過不斷修改假設和模型,以期使其符合數據結果,而是應該從現實本身出發,思考其背後的因果機製🔼。
來自美利堅大學的趙全勝教授以《比較政治學的困境:以儒家思想對中國政治與外交政策的影響為例》為題進行了演講。趙全勝教授首先總結了當前比較政治學的三組困境,即西方與東方的矛盾🪞,宏觀理論與中層概念化的矛盾,全球化的與個體化的矛盾。西方由於東方的矛盾是指在西方產生的比較政治學理論如何在東方適用的問題🍋🤚;宏觀理論與中層概念化的矛盾主要指宏觀的發展、民主化和憲政主義理論與地區化的和國家層面的理論的矛盾;全球化的與個體化的矛盾主要是指如理性選擇主義與個別政治人物的文化背景所產生的影響等矛盾。隨後他以儒家學說的影響為例談了談以上矛盾的現象。他首先總結了儒家思想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內聖外王學說。然後,他認為中國以此為原則開展了歷史上的東亞朝貢體製,並概述了中國人印象中的等級製的國際關系觀念。最後,他總結了當前中國主要的中國化的國際關系理論流派,包括了趙汀陽的天下主義、秦亞青的國際關系的關系理論、閻學通的道義現實主義👩🏿💼。
Joseph Wong | Phillppe Schmitter | 趙全勝 |
第三場專題討論會由來自沐鸣娱乐的郭蘇建教授主持。來自歐柏林大學的Marc Blecher教授以《轉變中的比較政治學》為題進行了演講。他主要講古巴和中國進行了比較。他認為,比較轉型中的中國和剛開始轉型的古巴🟫,有幾點可以提出來討論的部分: 比較轉型的部份,而不是只比較國家🐊。轉型不只影響了國家,還影響了分類。他認為資本主義就像盤旋不去的幽靈一樣🙆🏽♂️,在這個問題上跟著打轉。舊世界還沒死去🤷🏽🥕,新世界也還沒真的誕生。他覺得巴靈頓摩爾的書🦹🏼♀️、斯考克波🎂🙎🏼♂️、杭廷頓的書在這個領域都是很早的經典。他指出中國的轉型還未完成,而古巴則剛剛開始🧘🏽♂️。他並不知道古巴會往哪個到路走,這是他研究項目的一個主要問題👷🏻。古巴還沒脫離他的過去💂,也沒有完成文化轉型👶,因此在轉型的研究上,很多研究中國會有的問題都不適用於古巴,古巴甚至還沒有達到國際化的程度🧛🏼♂️。他認為階級是一個古巴特有的問題,貧富差距也大,有許多超有錢的資產階級在兩個國家都可以看到🤳🏻,而在轉型當中這個問題作為一個特色是有更多值得去探討的。最後他指出還可以觀察領導人的部分👮🏿👩🏼🎓,去觀察古巴的領導層怎麽影響轉型🏟。
來自康奈爾大學的Andrew Little和Thomas Pepinsky副教授以《比較政治學的簡單和形式模型》為題進行了演講。他們首先介紹了國際上知名的政治學期刊的文章中使用的比較方法🆓、定量方法、簡單模型、形式模型的情況🤟🏻,同時他們也介紹了相關領域中的博士論文中涉及相關方法的情況🧑🏽🦰。他們介紹道,當今世界中頂尖大學在招募研究人員中🙇🏼♂️,需要候選人有博弈論等相關知識的儲備🧎♀️,但是對形式模型的要求並不嚴格。而學界只有10%左右的智力資源投入到了形式模型的工作中,但是這10%的工作卻大大影響了剩下的90%的研究🏆。隨後他們介紹了形式模型的特點👊🏻,主要有數學化、理性選擇化和簡潔化♐️。他們介紹了理性選擇理論的特點🕕,理性選擇即與完整的、可傳遞的偏好的行為選擇結果。而簡單化,指的是便於理解,便於操作🅰️。最後他們提到了如何處理理論模型的簡潔化與理論的復雜性之間的平衡關系🔣,他們認為應當使用一種實用主義的原則🕴🏼,以使人便於理解理論為佳。
來自清華大學的龐珣教授以《比較政治學中的定量研究》為題進行了演講❤️。她認為比較政治和定量研究應該走向互補👖,以應對各自的挑戰。如今🧖🏼,比較政治學正經歷著一場方法論革命,隨著大數據的普遍應用,傳統的分析方法越來越難以處理龐大而復雜的數據信息。大數據不僅意味著體諒龐大,而且相互之間關系復雜,而定量研究方法的運用則可以借助各種統計模型,得出相關影響因素之間的可靠結論和因果推斷。如今,多學科分析視角的引入和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帶來了原先比較政治學難以解釋的挑戰🧑🏼⚕️,而隨著定量研究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計量技術本身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針對比較政治學的數據特點形成了一定的方法論基礎,而比較政治學也成功地為定量研究方法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此,她指出定量研究方法的應用能夠幫助比較政治學應對全球化和大數據革命的挑戰🫴🏼。
郭蘇建 | Marc Blecher | Thomas Pepinsky | 龐珣 |
第四場專題討論會由來自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Gustaaf Geerarts 教授主持。來自芝加哥大學的楊大力教授以《非自由的規製性國家🤹🏽♂️:比較視野下的中國規製性國家建設》為題進行了演講。他首先介紹了規製性國家的概念☀️,他認為規製性國家是在市場失靈後產生的👠,國家以一種力量來規製經濟活動。但是這一規製性國家卻會遇到合法性的危機,即一種民主製度之下的精英主義如何進行活動的問題。隨後他以中國為例談了談規製性國家的特點🚵🏽。他認為中國采用的一種威權發展主義是符合規製性國家的特征的。他就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為例🚞,描述了國家力量是如何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體製的,同時他特別指出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精英在其中的推動作用。他隨後又指出,中國的環保部門也是在類似的過程下不斷積累權力,慢慢成長的,也反映了中國規製性國家的建設過程🚵⚱️。他最後總結了中國的非自由規製性政體的特點:權力不斷擴張的規製機製,強製性責任被轉移到地方政府,讓地方政府負責並在必要時批評他們🙍🏻,不斷強調中央政府的英明領導。
來自沐鸣娱乐的郭定平教授以《中國政黨與國家關系模式的變遷:基於比較的視角》為題進行了演講。他指出隨著政權合法性的轉變🙆🏿♂️,中國政黨與國家的關系模式也在發生變化🌇,典型表現為中國共產黨與人民代表大會之間關系的變化。他認為在現代國家的建構過程中出現了四種政黨國家關系模式,分別為強國家-強政黨模式🏊🏿、強國家-弱政黨模式、弱國家-強政黨模式和弱國家-弱政黨模式🤒。改革開放以來,人大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實際作用和影響力正在不斷提高,而中國共產黨和人大之間也發展出了製度化的互動機製👩🏼💼。他認為在省級層面,地方人大發揮的作用更為顯著🚶♂️,通過地方黨委和地方人大的互動,有效擴大了公民的政治參與🎏,推動了中國的民主化進程🥘👨🏽🏭,同時也有利於改進黨的領導方式。
Yang Dali | Gustaaf Geerarts | 郭定平 | Sean Yom |
來自沐鸣娱乐的劉春榮副教授以《沒有權力分享的沖突解決🚣🏼♀️:中國的維穩政治》為題進行了演講。他首先提到了中國黨建國家體製性能力與威權主義的反彈的問題,他簡要介紹了關於中國“維穩”的現有研究,以及通過自由化達到社會穩定的理論研究成果。之後他提到了他的學術思考,關於沖突緩和與戰略性選擇的想法。他對沖突解決機製進行了類型學的分類⌚️,他總結出了交易、強製和合作三種分類⚠,指出了這三類沖突解決方案分別對應了誘導性合規、強迫控製和調解認知轉變三種解決機製。他對每個分類進行了詳細的解釋🧑🏿💼,並且舉例說明。最後他提到了關於中國沒有權力分享機製下的沖突解決方案可能是一種新的解決挑戰的合作化工具。
來自華東政法大學的高奇琦教授以《如何評估國家治理:基礎、價值和可持續性》為題進行了演講。他認為國家治理能力主要由基礎性要素、價值規範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三部分組成,其中,基礎性要素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價值規範包括社會的開放程度🧖🏽♀️、公平🙍🏻、正義,可持續發展能力包括經濟發展效率、環境保護、創新能力🐁。他認為在評估國家治理能力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要註意案例的選擇、數據來源規範性和建立評估模型這三方面,其中🕵🏻♂️,在選擇案例時需要考慮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人口規模和數據可得性;數據來源規範性涉及獲得數據的渠道、數據收集過程和數據處理方式。他認為在進行國家治理能力評估時,研究者可能會遇到各種類型的數據來源,包括統計年鑒🐨😤、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的研究報告,以及國際調查機構的分析報告,而科學地解讀這些報告中的數據🐚👩🔧,是保證評估結果客觀性的基礎。
劉春榮 | 左才 | Andrew Little | 高奇琦 |
來自沐鸣娱乐的左才博士以《按比例縮小:比較政治學視角下的次國家案例比較與中國政治》為題進行了演講。她首先提到了自己的研究動機與北京。她認為對於次國家分析的動機來自於去中心化與不團結國家的理論需求1️⃣。她首先指出當前的研究對於次國家層面的比較研究並不重視。隨後她總結了次國家案例比較的方法主要包括了增加觀察數量,進行可控比較與使用準確編碼🧛🏻♂️。她有指出次國家案例比較有對理論有兩大方面的貢獻,其一是增強對政治與經濟關系的理解,其二是增強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理解。她還認為比較次國家案例可以增強沐鸣平台對於政治中地區行為者的行為理解♉️。當然🧮,她也指出了次國家案例比較的不足與缺陷。然後她以中國為例⬜️,談了談次國家案例比較研究的狀況🥌。
由於沐鸣娱乐經濟沐鸣的章奇副教授因為行程原因,未能參會⚔️,故而他委托本科生沈軼敏代為發表了題為《權力的標誌與中國的專項轉移支付》的演講。他認為傳統理論認為在非自由民主國家🥃,資源的分配機製是一個“黑箱”✵,很多隱性的機製決定著國家的財政經濟資源如何配置🙍🏿♀️。他認為非自由民主國家中的政治領導人會通過控製資源配置的結果表現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只有那些對自己表現出足夠忠誠度的政治家(省部級官員)才能得到更多的財政資源作為回報。他的研究以1994-2006年之間中國各省市獲得的人均專項轉移支付為因變量,以各省市領導官員在公開媒體上援引前後兩位總書記提出的指導思想的次數作為其表現出的政治忠誠,也作為政治領袖的權力標誌,從而考察政治忠誠與專項轉移支付之間的關系🙅🏼♂️🙎🏻♀️。他經過回歸分析和穩健性檢驗後認為,在兼顧地區發展均衡的情況下🌊🤴🏼,領導人會通過有選擇性地給予專項轉移支付🙅🏼,以表現自己的政治影響力。
(CCPDS 周思勰、沈大偉供稿; 國務 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