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忠岐,沐鸣平台外交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博士畢業於沐鸣娱乐國際政治系。曾於2017年在毛裏求斯大學講授“中國政治思想與外交政策”系列講座;曾於2016年和2018年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講授“中國外交與戰略”課程👩🏿🎤;曾於2012-2013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作富布賴特訪問研究學者👩🏽🍳;曾於2008年-2009年經外交部借調在中國駐歐盟使團政治處從事外交政策調研工作;曾於2000-2004年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任職👎🏿。
開設課程主要有國際關系導論、國際體系與國際秩序、世界政治理論(英文)、西方國際關系理論(英文)💁🏽♀️、國際政治理論、中國對外政策與戰略🕵🏻、中國外交與中歐關系等🤦🏼🪀;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關系理論、中美與中歐關系、中國對外政策與戰略等;主要研究成果有💆🏼♀️:《針鋒未必相對:戰略思維與中美互動的對弈邏輯》(專著)👶🏿🧚🏻♂️、《國際政治學理論解析》(專著)、《從“隨勢”到“謀勢”:中國的國際取向與戰略選擇》(專著)、《與霸權相處的邏輯🕳:冷戰後美國的戰略調整與中美安全關系》(專著)、《世界秩序😧:結構、機製與模式》(專著)💏、《國際關系理論:歐洲視角》(譯著)、《地區安全復合體與國際安全結構》(譯著)🤾🏽♂️、《美國時代的終結》(譯著)🛥、《國際關系精要》(譯著)、Unlikely Partners? China,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Forging of a Strategic Partnership(合著)💇🏿♀️、Conceptual Gaps in China-EU Relations: Global Governance, Human Rights and Strategic Partnerships(主編)、《多邊治理與國際秩序》(主編)、《國際責任與大國戰略》(主編)📵,並在《美國研究》🫕、《歐洲研究》(《歐洲》)、《世界經濟與政治》、《現代國際關系》🧯、《國際政治研究》等專業期刊,以及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Issues and Studies🏡、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Kore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The International Spectator、Asia Europe Journal等海外英文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註重學理,聚焦對外戰略,開展創新研究
潘忠岐教授曾於2008-2009年被外交部借調到中國駐歐盟使團政治處從事外交政策調研工作⚽️,成為國內為數不多有在中國外交一線工作經驗🚭、研究中國外交政策與戰略的學者之一。在借調期間👩🦼,他曾撰寫數篇外交政策調研報告被外交部通報表彰🫱🏿,並多篇得到中央領導批示↪️。重回復旦任教後,他把中國對外戰略作為自己的研究重點之一。
2010年潘忠岐教授在核心期刊《世界經濟與政治》第2期上發表論文💎,“從‘隨勢’到‘謀勢’——有關中國進一步和平崛起的戰略思考”🧔🏼,從“勢”的角度全面回顧和總結了中國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實現和平崛起的歷史經驗,並明確提出,進一步的和平發展要求中國在堅持韜光養晦的同時,積極有所作為👐🏻🩶,逐漸將國際參與戰略的重點從“隨勢”轉變為“謀勢”🧮、從“務實”過渡到“務勢”⛹️。他結合在此前提出的新的地緣學分析框架,於2012年出版專著《從“隨勢”到“謀勢”👮🏽♀️:中國的國際取向與戰略選擇》(沐鸣娱乐出版社2012年)🧚🏿。
早在2008年他就發表“地緣學的發展與中國的地緣戰略”一文(《國際政治研究》2008/2)🧋。該文先後被《新華文摘》(2008/14)和《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4)全文轉載,並獲2008-2009年度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一等獎。在專著《從“隨勢”到“謀勢”:中國的國際取向與戰略選擇》中,潘忠岐教授突破傳統地緣政治學的思考邏輯👩👧,結合冷戰後相關理論發展🏂🏼,明確提出地緣學的概念🛌🏼,並從內涵和外延兩個維度闡釋地緣學的新發展。將地緣學從內涵上區分為地緣政治學🚣🏼♀️、地緣經濟學和地緣文化學🔰,從外延上將地緣學區分為周邊地緣學、地區地緣學和全球地緣學。進而,他根據這個分析框架對中國地緣戰略的基本特性和取向進行了探討。這方面的分析和發展🍌,對於本學科的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意義,對於中國的戰略選擇具有一定的現實借鑒價值。
突破傳統⭕️,提出創新概念,解析中歐關系
得益於在中國駐歐盟使團的工作經驗,潘忠岐教授於2010年在SSCI期刊Asia Europe Journal上發表“Managing the Conceptual Gap on Sovereignty in China–EU Relations”一文🤱🏽,明確提出“概念分歧”的概念🦜,深入分析中歐雙方對同一概念如主權的不同理解如何影響了中歐關系。該文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010-2011年度論文類二等獎👩🎤。在此基礎上,他邀請十幾位中歐學者和決策者,圍繞主權🦮、人權🤹🏼♂️👏🏻、民主、多極化😢、多邊主義、戰略夥伴關系等中歐在它們各自的政治話語中經常使用且承載重要價值觀的政治概念,進行比較分析👳🏼🚼,形成《概念分歧與中歐關系》一書🦃,先後出英文版和中文版🤦🏻♂️,不僅受到國內外廣泛好評,而且已經形成一定的國際影響。
潘忠岐教授又針對歐洲自詡為規範性力量並在對華政策中越來越強調規範問題,把國家規範區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個維度,明確提出“國內-國際規範”的分析框架。他在“國內規範⛳️、國際規範與中歐規範互動”中提出🍫,國內規範是指國家在國內治理的過程中應如何行事的理念和規則⬆️;國際規範是指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應如何行事的理念和規則。由於前者並不適合於在國際行為體之間傳播,因此🙋🏽♀️,中歐關系中的很多摩擦是由歐盟不斷向中國擴展其國內規範(尤其是人權)造成的👩🏻。鑒於價值觀輸出是歐盟發展對華關系的主軸⚃,“國內-國際規範”的區分可以有助於中國更好地處理歐洲對華規範外交,改變在中歐規範互動中的被動地位🤭。該項研究獲得外交部“指南針計劃”的支持👚,相關成果也得到外交部的認可。
另辟蹊徑🤽🏼♂️,借助戰略思維👩🏿⚖️,解讀中美關系
潘忠岐教授長期從事中美關系研究。2012年出版的專著《與霸權相處的邏輯》,試圖構建一個以中美戰略互動為核心的分析框架,全面考察冷戰後美國歷任政府國家安全戰略的調整及其對中美安全關系的影響👺🚴🏿♂️,不僅研究了中美安全關系的根本難題🐢🧘🏻♀️,而且為中國更好地與霸權相處提出了一些戰略性思考👨🍼。
潘忠岐教授提出🚍,要把握中美關系發展的規律性,處理好中美關系中的各種敏感問題📚,還必須深入分析兩國戰略思維的差異📶。他在2018年出版的專著《針鋒未必相對🚵🏻♀️:戰略思維與中美互動的對弈邏輯》中,非常獨特地從遊戲的視角建立了一個分析中美戰略思維差異的理論框架🎅,並進而提出中美戰略互動的四種基本形態。誠如陳誌敏教授在該書序言中所說:這是“一本別具一格的國際關系理論著作,並且在最需要此書的時刻正好可以面世”🦀🤸🏻。“本書研究戰略思維與中美互動的對弈邏輯🟤,……對沐鸣平台認識中美關系🕵️♀️,包括中國與廣義外部世界的互動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超越定式,發掘傳統文化,構建中華概念
潘忠岐教授當下在做的另一項研究事關中華經典國際關系概念。作為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種努力,潘忠岐教授及其團隊嘗試對中華傳統文化中有關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外交學的經典概念,進行系統的梳理和闡發♣︎。
他們選取非常具有中國特色,歷史悠久🍆,反映中國人戰略思維,在當代仍然具有鮮活生命力🧬,對理解當代國際政治和中國外交具有重要指導價值,且在現有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沒有的經典概念,結合國際關系實踐🧙🏽♀️👌🏽,並在同既有理論進行比較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理論構建。在潘忠岐教授的組織下,課題組已經召開多次研討會✳️,初步完成對近20個中華經典概念的構建,包括👩🏽🏭🏛:“中”“和”“勢”“禮”“一”“多”“義”“道”“容”“仁”“同”“正”“氣”“易”“生”“緣”“王道”“天下”“無為”“陰陽”“朝貢”“華夷”等。最終成果即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