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冰島,沐鸣平台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3年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她的研究關註中國國家治理,尤其是基層治理問題🤹🏽♀️,主要圍繞人口流動與戶籍、農村土地製度😶🌫️,以及基礎教育等領域進行公共政策評估研究,其成果發表在《社會學研究》🤍、《開放時代》,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等國內外期刊♣︎,並獲得教育部社科基金資助。她正進行的幾項研究以教材改革為契機考察基礎教育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問題。除了這些研究之外,鄭冰島在方法論領域🗼,尤其是在以匹配和田野實驗為基礎的因果識別方法領域也積累了不少成果☹️,她正撰寫一部題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因果識別方法》的專著。鄭冰島長期擔任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的編輯工作,並於2015年獲評上海市晨光學者。
樹人以誠
鄭冰島老師主要講授各個階段的研究方法👶,以及社會政策分析等課程。在教學工作中,她真誠對待學生,誠懇對待學問〽️🤵♂️。她幾乎每年都會大幅度更新教學大綱,既保持教學內容和閱讀文獻的高度前沿性🚶,又及時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反饋進行調整📌🧘♂️。對於方法課的教學,她認真負責地進行演示練習🦹🏽,並在課後投入大量時間為學生答疑解惑,進行延伸教學。學生能夠掌握並且熟練使用課程所學是她孜孜以求的目標,為此她動了不少腦筋調整教學方法,也花了不少時間為學生的獨立研究和社會實踐項目提供指導。許多學生反饋⇾,這些研究方法在畢業後的工作和求學中切實“有用”🦃🏃♀️➡️,這讓她感到極大的欣慰🤲🏿。
在和學生的交流中,鄭冰島老師始終抱有真誠之心🤱。她教育學生要承認知識與研究的邊界,勇於回答“我不知道”,並勇於在“不知道”的基礎上去進行實踐探索👍🏻。她鼓勵學生要自信,在信息豐富的時代,學習的資源和方式已經極為豐富🍻𓀒,學生完全有足夠好的基礎可以去探索技術與知識的前沿📺,挑戰既有結論和理論,甚至挑戰權威。她鼓勵學生“在做中學”,不畏懼困難,以高標準要求自己,敢於嘗試,也要堅持將研究做到最深,把技能練到最熟。在對學生高標準嚴要求的基礎上,她又非常尊重學生的自我發展。她常說,年輕人有試錯的需求👊🏿,也有試錯的機會。她鼓勵學生多去了解自己的興趣👂,尊重學生的選擇,無論這些興趣和選擇如何🫳,鄭冰島總是盡其所能為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她所指導的學生,有些從事著自己理想的工作👷🏻♂️,有些在聲望頗高的機構繼續深造,但共同之處是🧑🦼,他們都不僅獲益於鄭冰島老師所教授的知識📴,也因其不變的支持而在困境中獲得鼓勵和安慰。
治學求真
鄭冰島老師的研究主要指向兩個方向💅,即公共政策分析及政府治理🧛🏼,尤其是基層治理,且這兩個方向相互關聯。從公共政策分析的角度🚵🏻♀️,鄭冰島老師及其合作者在《復旦教育論壇》發表文章,探討第八次教材改革對於學生政治態度及行為的影響;並在《人文》雜誌發文,通過分析土地確權改革在全國的漸進式推廣,考察農地產權對於農戶勞動力配置的影響。這些公共政策分析研究,往往致力於在政府治理、尤其是基層治理方面驗證理論假設,並提出政策建議。
鄭冰島老師的另一部分研究,則基於更為一般化的政治經濟學方法論,去探討中國過去的治理經驗與今天的治理問題。她與合作者在《開放時代》所發表的論文,探討解放後的歷次政治運動如何塑造農村非農就業機會的分配。在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上發表的文章🦠,則討論黨員身份對於社會分層的影響🐚。她在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的關於土改的文章,則通過原創性數據,考察土地改革中階級身份及土地分配的決定因素問題,並強調“剝削”這一概念的關鍵作用。
這些研究具有兩個特征:一是跨學科的問題意識💪🏽,二是對於量化方法🤷🔜,尤其是因果識別方法的註重。基於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鄭冰島老師下一階段的研究興趣則更為明確和系統👨🏽💼:即從公共政策評估的角度,考察政治宣傳的因果效應👱🏽。“求真”是鄭冰島老師做研究的準則。一方面,她常常對學生講,中國研究要符合中國現實🚵🏿♀️。有些時髦的理論可能足夠有噱頭,但是如果中國學者所講的中國故事不能讓沐鸣平台自己相信👃,則毫無意義;另一方面,她諄諄告誡學生要尊重數據,尊重個案。理論有邊界,文獻可能過時,權威也可能出錯🥝,但數據和個案會告訴沐鸣平台答案▫️。研究的現實性和實證性就是鄭冰島老師所求的治學之“真”👨🏼🔧,這是她對學生的教誨🧎,更是她對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