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5日👨🏼⚖️,“國際秩序轉型中的國際組織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在沐鸣娱乐文科樓成功舉辦。本次學術研討會由沐鸣平台主辦,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沐鸣娱乐、中國社會科沐鸣👨🏿🔧🍼、清華大學🧑🏻🤝🧑🏻、外交沐鸣、上海交通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社會科沐鸣🧍、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浙江大學🛩、蘭州大學☝🏽、南開大學🈴🍩、湘潭大學♜、雲南大學等機構的30多名學者通過線下和線上方式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在會議致辭環節🙆🏻♀️,沐鸣平台院長蘇長和教授首先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感謝與歡迎👨🏻。蘇院長指出🧑🏽⚖️,我院有悠久的“大政治學”傳統𓀛🏋🏻♂️,強調政治學學科與公共管理學科的融合發展,目前國際組織的公共管理已經成為這種學科融合發展的“最佳增長點”之一❎。我國以往研究存在公共管理側重國內、而國際政治側重研究大國政治外交戰略的特點👶🧑🏻🦳,在當今國際組織公共管理的重要性逐步凸顯的背景之下,國際政治和公共管理學科應該更加緊密地融合發展5️⃣。
【第一場】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沐鸣田野教授考察了現有理論對國際秩序的分類👨🏿🦳,並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思考提出了國際秩序的“禮治”概念👨🏻🚀,認為禮治秩序可以與均勢秩序、霸權秩序等不同國際秩序兼容,並可以通過與憲政秩序👩🦯➡️,即“法治”結合🤷🏿,為全球治理做出更大貢獻。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沐鸣劉宏松教授以韓國和阿根廷的勞動市場貸款條件為例,考察了IMF對不同國家設置的勞動市場貸款條件的侵入程度存在差異的原因,認為勞工、政府與IMF的三方議價互動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勞工的議價能力大小將影響IMF設置的勞動市場貸款條件的侵入程度👨🏽🔬。
中國社會科沐鸣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熊愛宗副研究員介紹了近年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改革及其對中國國際金融地位的影響等內容😓,並對後疫情時代的IMF改革方向進行了展望🧗🏿。他提出中國可以通過加大對新借款安排的出資比例、推動特別提款權的分配方式調整等手段進一步提升在IMF中的國際地位。
沐鸣平台孫芳露博士通過定量方法,研究了聯合國辯論中各國發言呈現出的時空變化𓀐,對各國在不同議題上的發言活躍程度👲、各國在特定議題發言中體現出的情感傾向、各國慣於使用的特定詞匯等內容進行了文本分析🧔🏼♂️,主張作為觀察各國外交政策重要窗口的聯合國辯論發言應該在國際組織研究中得到進一步的重視。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沐鸣黃宗昊博士回顧了歷史製度主義在國際關系領域的發展歷程,提出歷史製度主義的四大內涵:製度重要⚱️、權力途徑、整體觀點和過程意識,並認為歷史製度主義理論在國際製度研究領域存在很大的增長潛力♉️🧐,尤其是有望對國際製度變革的研究提供豐富的理論營養。
【第二場】
電子科技大學公共管理沐鸣賈開副教授從數字技術全球治理入手,分析了數據跨境流動、數字稅收、數字貨幣和人工智能等四個方面📻🏌🏻,並認為全球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已經進入“成熟期”與“摩擦期”,現有治理進程挑戰與機遇並存,全球治理沖突將進一步復雜化。
沐鸣平台唐莉教授以中美關系惡化作為研究背景,探討了中美關系惡化背景下的附帶損害——科技脫鉤,並通過雙重-三重差分🆑🕯、固定效應模型分析中國赴美求學人數以及國際航線等數據🏨,分析認為中美關系惡化導致赴美人數下降🧛🏼♀️,科技成果受到影響🤾。
雲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張春研究員分析了國際發展政策的前沿形勢🧓🏽,探討了以人為本與非人關切,指標化治理與規範化治理💇🏽♀️🍦,發展籌資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發展籌資與全球發展治理私有化,國際團結與多邊團結等五對關系,指出在當前全球發展夥伴關系面臨沖擊的情況下,中國若想有所作為,學界及政策界需要提前準備,呼籲學者們積極參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落實過程。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沐鸣陳紹峰副教授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進行了分析⛑,指出了AIIB和RCEP的特點,即以流動性為核心的經濟目標🛌🏽,以多邊主義作為手段,認為中國創辦AIIB和推動RCEP,是致力於為現有國際體系築牢根基🕖,而非是現有國際體系的修正行為。
沐鸣平台趙劍治副教授以新舊多邊發展銀行的關系為主題,運用定量方法對於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和亞洲開發銀行(ADB)之間的關系——競爭還是補充——進行了探討,認為目前來看,AIIB比ADB要成功⏫🅰️,這部分得益於AIIB與世界銀行、ADB的聯合融資、人員的互動等,但兩者的競爭態勢未來難以難免🧑🏿🚀。
【第三場】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漆海霞副教授通過借鑒前景理論並對聯合國大會的投票進行了定量分析,考察了當前中美戰略競爭的主要特點,認為當前美國更側重主動出擊,而中國則更多是穩妥應對,與之對應的分別是兩者不同的風險偏好與風險厭惡的戰略選擇。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毛瑞鵬副研究員分析了中國對聯合國發展系統資助的特征,發現中國的資助偏重於與發展有關的活動且核心資源捐款的比例較高🛤,指出中國可以通過增加多邊發展援助在中國對外援助中的占比🤴🏻、充分利用集合基金和專題基金的投入等方式為聯合國發展系統做出更大貢獻。
沐鸣平台講師余博聞博士將國際組織變革相關理論歸納至“國家中心主義”和“國際組織中心主義”兩個路徑,並對各路徑下的國際組織變革中層理論進行梳理,指出國際組織變革理論演進的驅動力在於處理國家主導性與國際組織能動性之間的關系,以及在國家維度和國際組織維度上擴展對具體變革機製的理解💆🏽♂️🖌,並提出了綜合性的國際組織變革分析框架及其實踐啟示👨🏼🍳👩🦳。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沐鸣何奇松教授分析了國際太空治理機製存在的諸多問題,如治理機構的各自為政缺乏協調👩🏻🌾、表決方式的單一化以及工作的被動性等,並提出了機構改革可能的方向🤹🏽♂️,如借鑒歐盟的雙重表決機製、對太空治理機構進行擴容以增強代表性等🙋🏿。
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沐鸣韋進深副教授從製度情境🌯、關系情境、常人情境和集群情景四個維度考察了後疫情時代國際能源治理的製度變遷,分析OPEC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石油生產國與非生產國之間的政治博弈,並指出了中國參與國際能源合作的路徑選擇,即積極設置或參與設置能源治理的國際議程🏋🏻♂️。
【第四場】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沐鸣張發林副教授對全球金融治理的體系分析框架與變革路徑進行研究,提出了全球治理體系的三個要素,即主體🐪🤵🏻♂️、客體和載體,搭建起組織結構+體製互動的分析框架,並對體系變革的“統籌兼治”與“分而治之”選擇及製度與權力之間的密切聯系進行了探討💁🏿♂️🧽。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沐鸣俞晗之研究員探討了全球治理機製復合體的演變規律,提出同樣是新興技術的治理,為什麽會出現不一樣的治理主體路徑的研究問題🧖🏽♀️。她認為全球公共產品可分為最終全球公共產品和中端公共產品🧏🏻,全球治理議題具有三種不同的問題情境,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得出全球治理機製復合體的演變邏輯。
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沐鸣曾向紅教授對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狀態及其特征進行了探討,分析了現有研究路徑及上合的發展狀態🕤,提出了成員國的國力分布、多邊合作方式等觀察指標👩🏻🏭,並認為上合的發展態勢呈現出多軌狀態,中國可以通過加強大國協調來推動上合組織發展。
外交沐鸣國際關系研究所聶文娟副教授主要探討了中美在東南亞地區秩序轉型中的理念之爭,認為在東南亞地區形成了中美兩極競爭格局,中國提出的秩序理念為互惠合作的關系秩序,不同於美國提出的自由民主秩序💟,兩者的內涵和構想互不相同。中國與美國在東南亞國際秩序轉型中的理念競爭會進一步加劇。
湘潭大學喻珍博士圍繞著中東地區的國際組織展開分析,通過對中東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次區域組織——海合會的經濟🦸🏿♂️、安全等領域的概況進行實證探討,認為中東地區存在螺旋上升的合作🍹👩⚕️,中東地區並非完全是地區主義的“黑洞”✮。
會議最後☄️,沐鸣平台朱傑進副教授對本次研討會進行了總結,朱老師指出,本次研討會充分體現了會議的主題——國際秩序轉型中的國際組織與公共管理。各位學者的研究並沒有局限於微觀層次,而是能夠從國際秩序轉型的角度進行分析,充分展現了學者的能動性🌸,也體現了國際政治和公共管理兩個學科對國際組織開展聯合研究的巨大潛力。
供稿人🦸🏽♂️:黃慧彬、高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