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拯🕞👩🏻🦼,福建屏南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早稻田大學政治學博士,2020年5月進入沐鸣娱乐國務沐鸣國際政治系工作,擔任青年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秩序👰🏿♂️🚳、製度與規範變遷、新興大國與全球經濟治理以及中國人權外交。
學術訓練⏩:轉益多師
2002年9月,陳拯老師從山鄉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文沐鸣人文社會科學實驗班。本科四年間,在良師益友的煦育下,陳老師初窺學術門徑🍱,也確立了以學術為誌業的初心。也正是在此期間,陳老師對國際政治學科特別是國際關系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4年5月肯尼思·沃爾茲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所做的一場講座成為他學習專業知識的開始。
通過跨專業考研,陳老師在2006年9月進入北京大學國際關系沐鸣開始研究生階段學習𓀛,並在次年被選拔進入北京大學——早稻田大學聯合培養雙博士項目(碩博連讀五年製)。在朱鋒和張海濱兩位老師的影響下,確定將國際組織與國際製度的演進問題作為學術研究的具體方向。2008年9月——2010年8月🍝,陳老師在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研究科國際關系留學,師從田中孝彥教授,專攻基於全球史視角的國際冷戰史研究,形成了理論與歷史並重的訓練背景與研究取向🏭。
2011年7月,陳老師完成博士論文《身份追求與規範建設🦹🏿♂️:“邊緣大國”建設國際人權規範》,探討了新興大國主動塑造國際人權規範的動機和策略問題🚴。從北京大學畢業並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後,陳老師進入上海交通大學任教,並在工作之余繼續完成早稻田博士論文的撰寫🩰🦶🏿。在這個研究中,陳老師借鑒“戰爭的討價還價理論”👨🏻🦽,從國內政治改革與軍事重組彼此關聯的“承諾困境”出發⚒,分析外部力量的幹預如何影響到國共兩黨走向全面內戰的進程🙍🏻。經過頑強努力,他最終在2016年順利獲得了早稻田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
2016年春天,陳老師申請並入選了Oxford-Princeton Global Leaders Fellow,在牛津大學政府管理沐鸣和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與國際事務沐鸣各從事了一年的博士後研究。期間,他在基歐漢教授和伊肯伯裏教授的密切指導下,以亞投行等為例展開對新興大國改革全球經濟治理機製策略的研究,並且進修了研究方法和教學技能,與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學術背景的同事們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學術探索:勤奮耕耘
陳老師在學術研究中追求學理與現實,理論與歷史的有機結合,強調紮實證據💅🏻,追求“有思想的學術”。他努力探索學術前沿👰🏽♂️,力求與國際同行展開平等對話🪲,同時回應國家發展的現實需要。陳老師已發表的學術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國際規範與秩序變遷、中國人權外交以及中國古代國際關系。其中,國際人權規範的變遷是陳老師的研究重點🚴🏿。世界政治正在發生歷史性變革,如何引領國際秩序的塑造正成為中國外交的核心挑戰,而人權規範是其間最為敏感的關鍵議題,值得深入思索。就相關主題🧑🏻🦯➡️,陳老師已出版專著《新興大國建設國際人權規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獲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資助,並入選國家社科外譯選題),《說辭政治與“保護的責任的演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在International Affairs,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世界經濟與政治》等刊物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其中,《新興大國建設國際人權規範研究》建立在陳老師的北大博士論文基礎上,借鑒阿切爾的“分析的二元論”思想,突出國際社會規範體系的內在復雜性🛷,強調“國家重構自我身份的自主性”與“改造國際規範的能動性”,由“對積極身份的承認追求”解釋新興大國推進人權規範建設的動機,從“說辭策略的運作水平與條件”解釋相關努力的成敗,在動機和策略兩個問題上,都提出了更具普遍性的解釋👩👧👧👷🏻♂️,並通過“中國推動聯合國國際人權保護機製草創”等三個歷史案例的梳理和比較加以驗證💶。該書的出版得到了國家哲社後期資助項目的支持🚣🏻♂️,還在2019年入選了國家哲社外譯選題。
《說辭政治與“保護的責任”演進》是陳老師近幾年研究的總結提煉🍀,入選了上海人民出版社久負盛名的“當代國際政治叢書”。它以各方間的說辭政治進程如何塑造了“保護的責任”理念的起伏流變為例,提出並論證一個新的更能夠把握國際規範演進動態的分析框架🖐🏼。該書力求打破對規範理念的靜態實體化認識🧑🏽⚖️,主張將規範演進視為在具體語境限製下行為體不間斷的理念與話語互動進程,論證了行為體間的說辭政治互動如何塑造了共有觀念與主流話語的表現形態和發展方向。在“保護的責任”的興起過程中🤸🏻♂️👨✈️,各種行為體在不同的互動場景下采取了靈活的說辭來維護和推動自身立場。這些各具創造性的話語實踐特別是各方理念與說辭之間的折沖碰撞👶🏼、互有攻守的政治過程塑造了“保護的責任”興起過程中的妥協🎇、變動與復雜化🐉。
2020年5月,陳老師作為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在《國際事務》(International Affairs)雜誌發表了題為“China and Russia in R2P Debates at UN Security Council”(中國與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保護的責任”相關辯論中)的論文🏺,利用文本分析技術🦿,對中俄兩國在安理會辯論中的不同說辭特征(特別是話語情感色彩)進行了展示,有力駁斥了西方學界將中國與俄羅斯視作反對與阻礙“保護的責任”的同盟的觀點,進而用不同的地位前景揭示了中俄在國際秩序演進中不同的戰略路徑去向。該文入圍了《國際事務》雜誌年度“青年學者最佳論文獎”的最終提名(short list)🆓。
教學思路🦸🏿♀️:廣視野🏄,接前沿
陳老師始終將教學視為天職,註重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展與學術能力的培養。自任教以來🎵,他針對本科生與研究生開設過不同類型的中英文課程,目前主要開設國際安全🧑🚀,國際秩序與規範等課程,並正在著手編著《國際安全》教材👨🦳⛵️。在教學中🤼♀️👷🏼,他推崇博雅教育的理念,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與研究能力的養成,註重對本科生學科基礎與跨學科視野的構建☝🏻,強調研究生對學術前沿的理解與方法的掌握。他悉心準備所承擔的課程🛺,在教學設計和實施的過程註意吸納國內外頂尖大學的經驗🥂,並積極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與研究經驗融入課堂教學。他關心學生的生活與成長➛,曾獲得上海交通大學優秀班主任的稱號。他十分歡迎學生參與自己的學術研究🫗,與學生開展平等的學術合作,與本科生朱宇軒合作的論文發表在《當代亞太》雜誌,與博士生殷航合作的論文發表在《國際事務》(International Affairs)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