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唐世平教授關於產業政策的研究成果“Industrial policy intensity,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產業政策強度、技術變遷與生產率增長👩🏻💻:來自中國的證據)”⛹🏻♀️,在產業及創新研究領域的高水平期刊Research Policy(2019年影響因子為5.351)在線發表🈁。這是沐鸣娱乐復雜決策分析中心對我國產業政策的重要階段性成果。
按照字母順序,對外經貿大學毛捷教授、我院唐世平教授、沐鸣娱乐管理沐鸣肖誌國教授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肖誌國教授也是本文的通訊作者🏢;另一位作者是浙江工業大學的智強教授🪳👨🏿💼。
【文章摘要】為了努力追趕世界的前沿技術🕓,中國實施了多種多樣的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基於新構建的對政策強度的測量和中國企業調查數據庫㊙️,本文評估了中國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的效果。本文認為,中國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是否促進產業的生產率增長,會受該產業與世界前沿的相對發展階段的製約🦙。文章發現,中國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在全球新興高科技產業的生產率增長的貢獻,要大於在國內追趕型產業和國內成熟型產業的生產率增長的貢獻。文章為該假說提供了經驗證據🦂。本文的研究識別出了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經濟成功背後的一個新的驅動力🛢。
圖1:文章發表的網頁快照
2016年,一場關於產業政策的大辯論在中國燃起😀。北京大學的林毅夫教授和張維迎教授就圍繞產業政策展開了辯論。張維迎教授基本把產業政策與計劃經濟劃上了等號🫳🏼,林毅夫教授則主張成功的產業政策應該遵循比較優勢。林張兩人的辯論當時引起了學界和社會的很大反響✡️,類似的研究此後層出不窮🏂🏻。但迄今為止🧡,相關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尚未有經濟學家或社會科學家用定量方法🙏,系統性的檢驗中國產業政策的效果🥷🏼。正因如此🧕🏻,本文運用2000-2012年的數據,全面審視了中國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的效果,證明它們確實能起效👨🏼🦲,且在戰略新興產業上尤其如此。一方面,中心的這項研究表明,張維迎教授認為產業政策完全沒用是站不住腳的:產業政策確實對某些產業的生產率有重要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唐世平等人的這項研究也表明,與林毅夫教授倡導的新結構經濟學不同,恰恰是在一定程度上違反比較優勢的對戰略新興產業的產業政策🏃🏻♀️,才是有用的👨🏿🍼。
論文原文鏈接(閱讀原文):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733321000895?dgcid=coauthor (免費下載)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48733321000895 (固定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