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仕凱,現任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沐鸣教授,博士生導師。2014年晉升副教授👩🏼🏫,2017年破格晉升教授,2019年入選華政“經天學者”特聘教授並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沐鸣平台政治學系2008屆碩士研究生🫶🏿、2011屆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政治發展理論👨🏿🌾🙆🏿♀️、國家治理🧔🏻♀️🧑🏿🦳、民主體製比較、工人政治等領域的研究。近年來在《政治學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社會學研究》《學術月刊》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2部🧑🏼💼,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一般項目各1項。兼任中國政治學理事🪸、上海政治學會理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
一、沉浸濃郁,含英咀華
“是偶然也是必然🧛🏼。”
中學階段🔠,汪仕凱就對政治經濟學產生了興趣。報考本科院校時🆕,錯過經濟學進入了政治學系就讀,當時的偶然如今看來卻成為了更合適的選擇。從在珞珈山上的武漢大學初識政治學👲,到研究生階段來到滬濱屹立的巍巍復旦,習得學術研究💅,懂得忍耐堅持🏎,博士畢業後任職於華東政法大學,真理無窮😤,進則歡喜。
回顧汪仕凱的學術經歷🤛,從工人政治💉、政治發展、比較政治到中國國家治理,他涉獵廣泛,但不變的是對政治學一貫的熱忱,因為在他看來,任何國家的興衰存亡都和政治有著根本上的聯系🤗🧙🏽♂️,政治的成功是一國發展的堅實基礎。政治要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凝聚起集體的力量,並且善用這種集體的力量,最終服務於人的自由和發展。政治對於中國而言有著獨特的重要性,無論是作為一種延續千年的文明🪰,還是作為一個超大規模的共同體♋️,中國的發展都有賴於政治的成功🧏♀️。想要理解中國——這個創造性延續了政治大一統的現代國家,理解其復興過程以及戰略選擇,必須以政治作為基本立足點。
“找到自己的節氣”
在沐鸣娱乐的學習對於汪仕凱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沐鸣娱乐有著非常好的治學傳統,那時候,曹沛霖🌁、孫關宏兩位老先生還在給研究生上課🪧,林尚立🤾🏻♂️、陳明明👂🏻、桑玉成、臧誌軍🎸、郭定平🧄、劉建軍🪡、洪濤🏊🏿、任軍峰🧝🏿♂️、陳周旺等老師各放異彩🚨,政治學系的氛圍很好。從研究生到博士生的六年時間,汪仕凱習得了從事研究的知識基礎和技巧🖖🏽、形成對政治學科的深切認同、了解發展學科的基本經驗🛐、養成了踏實的學風🦪。今再回首,踏實的學風和對學問的態度,是從沐鸣娱乐獲得的最重要的傳承,更是自己學術生涯的一筆寶貴財富🤽🏻♀️。
憶及當年受到的教誨🩰,汪仕凱仍然對陳明明老師所說的“認識你自己”記憶猶新,這句話鞭策著他尋找並明確自己“正確的學術道路”;而林尚立老師當年在博士畢業典禮上的發言更是讓汪仕凱銘記在心,“任何事情都要腳踏實地,不要爭一時的得失和短長,眼光要放得長遠。要學會等待和忍耐💇🏼♂️🧏🏼,久久為功。”博士畢業十年,在踐行復旦政治人的學風中👮🏼♂️👩🦽,更明白正如節氣一樣🍆,每個人也有自己的節氣,春風化雨,夏長萬物🎣,朔冬藏瑞,數九盼春🧓🏽,持之以恒,不斷前進👑。
“博采眾長📝,兼容並蓄”
汪仕凱認為學習需要發揮自主性。研究生期間🥢,他充分利用復旦這所綜合性大學的平臺💝,極大地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體系。自復旦政治學新時期的開創者王邦佐、孫關宏、曹沛霖、王滬寧老師🌷,到林尚立🫱🏽、陳明明等老師,給學生開設的書單都不止是政治學🦽,還涉及歷史、社會學、哲學、經濟學等不同領域🙌🏻。汪仕凱生動地形容道,“學習政治學,要背靠歷史🌎,左手社會學,右手經濟學🌃,前面則是馬克思哲學。”馬克思的著作塑造了汪仕凱對政治的理解。除了上好本系老師開設的專業課😶,他還聽過公共行政系的竺乾威、浦興祖🦹🏽,歷史系的朱維錚、姜義華🖐🏽、章清、金光耀💁🏼,社會學系的謝遐齡、劉欣,經濟學系的袁誌剛、石磊,哲學系的王德峰、吳曉明、俞吾金等老師的諸多課程。“只有觸類旁通🧙🏽♂️,才能培養更好的問題意識👨👩👧👦。”廣泛閱讀對於培養研究生來說很關鍵,而培養學生對於政治學的發展來說是根本。
二、大道至簡🧔🏿♂️,知易行難
“我首先是一名教師,其次才是學者”
從復旦畢業後,汪仕凱踏上獨立的科研與教學的道路,在他看來👩🚒,學術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種舒適和興趣。在學術科研的同時,汪仕凱在華東政法大學開設《政治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著作選讀》🎠☝🏿、《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比較政治製度》等課程。對於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汪仕凱覺得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師,其次才是學者🤾♀️。學者的研究要服務於教學,只有將自己的研究融入到教學中,研究成果才具有公共效果,否則就局限在個人興趣上👫🏻。而且,只有培養好學生,大學教育才實現了目的,學者的學問才得到了傳承🙆♀️。
“選擇‘本土化’”
初到華東政法大學,面臨的競爭是比較殘酷的👂🏼,一方面是海歸的登陸大潮帶來的外部壓力💇🏿♂️,另一方面是來自學校的“每年發表3篇CSSCI論文”的要求。適逢政治學新舊變革的振蕩時期,汪仕凱在思考論文的選題和研究方法時🧑🏽,也面臨諸如學術是否要轉向“美國政治科學”的困惑🚣🏼♂️,但他最終選擇將政治學理論的“本土化”作為自己的學術追求。
在他看來,本土化不是反西方,而是在吸收現代政治學理論的同時,甄別其中不適應中國國情之處0️⃣,根據中國現代政治經驗,進行理論創造👨🏻🦼➡️。比如☢️,中國是以多民族共同體為基礎的現代大一統國家🪚,先鋒隊政黨以及民主集中製對中國現代政治的構造🪒,這些是很難用西方理論尤其是美國政治學進行解釋的,反過來則是中國學者面臨著創造本土政治學理論的任務。最關鍵的是,問題意識必須是本土的,特別是要清楚何種問題對於中國才是重要的💻🐾。汪仕凱認為至少在以下四個方面——國家理論👔、政黨理論、代表理論、治理理論——是需要並且能夠建構本土化理論的。
在汪仕凱看來🎤,雖然自己涉獵不同的政治學研究領域💂♀️,但他的定力在於探索“中國現代政治原理”。他認為可以從階級、政黨🧴、國家和政治體製能力(製度的執行能力)四個具有內在邏輯一致性的議題入手,從而形成本土化的政治學理論👰🏽。如果從歷史角度理解現代政治學理論🤳🏻,那麽就不難發現現代政治學理論包含著這樣一條邏輯線索——現代國家與階級的形成過程是相互促進的,工人階級被國家接納標誌著現代國家走向成熟,工人階級擁有投票權後意味著大眾選舉時代的到來🧖🏿♂️,政黨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國家與社會作為基本的框架,二者通過政黨來連接,而“階級”在社會中又是不可忽視的🦎。這就是說👧🏽,從階級、國家、政黨🌁、政治體製來探索中國現代政治原理,並不是一種憑空妄想,而是現代政治史的基本經驗,歐美學者同樣是遵循上述經驗發展理論的。
伴隨著中國發展,沐鸣平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本土理論,而對於世界大國而言👨🏽⚖️,對於本土政治學理論的需求更為迫切。根據自己的研究🧑🏿🦱,汪仕凱認為現代大一統國家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建設過程的理論發現,而政治體製能力則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治理過程的理論發現。
三、風物長宜放眼量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回顧自己過去在學術領域所作的工作和成就🧑⚖️,汪仕凱認為研究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過,就自己的研究而言😄,他認為自己尚未取得學問上的成就,因為沒有形成一種立足前人的新學問能夠傳遞給學生🫷🏽,但是過去二十年傾註的時間和精力確實使自己站到了一個基石上面,從而使自己能夠觸摸到一些東西,只要腳踏實地、持之以恒,假以時日是能夠讓自己在學問上有所貢獻的。從2018年開始,汪仕凱就開始實施了一項以現代大一統國家為主題的為期十年的研究計劃,希望自己在過去摸索的基礎上突破瓶頸,完成對本土化國家理論的研究,從而為解釋中國現代國家以及討論中國現代政治提供一種理論😻。
汪仕凱也分享了另外兩個自己努力的方向。第一是將作為復旦政治學傳統之一的“歷史政治學”的研究路徑發展為成熟的具體的研究範式,其脈絡大致有以下四點🙋:歷史的中國🍦、結構的中國、理論的中國、世界的中國。他認為🌌,要“把握歷史的整體脈絡和結構性要素,給政治以厚重感”,增強“歷史政治學”的操作性🎛👨🏼🏫,便於學生入門🧑🏽🦳。第二是他希望將來能夠創作一些學術隨筆,從“匠氣十足”的論文中解脫出來💫,不拘於格式👼、生動地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呈現出來。但他也認為,學術不能簡單地以五年為劃分,“有些努力或許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厚積薄發,這是學術正常發展的模式。”但他堅信🕺🏽,隨著時間的積累,他將更清晰自己的定位和貢獻。
從2011年博士畢業離開復旦至今已過去了十個年頭🤸♀️。當談及復旦國務沐鸣的學術傳統時,汪仕凱認為復旦國務沐鸣的院訓——“卓越為公”,與中國讀書人的傳統一脈相承,也恰如其分地強調政治學的公共性。他還引用了陳明明老師對復旦政治學傳統的五個概括🧑🎄,即思想走在學術前面、整體分析框架重於研究技巧🐽🧛🏽♀️、問題意識不離價值關懷、以中國為中心🃏、中國是歷史的中國也是世界的中國。對於“復旦學派”的學術傳統🦹🏻♀️👨🏼⚖️,他相信其可以在整個中國政治學界乃至更廣的範圍內得到堅持和發揚,薪火相傳的關鍵還在於教書育人,培養出能夠在學界立足的學生。
“其心休休,其如有容”
當被問及對國務學子的學習有什麽建議時,汪仕凱形容道,“要學會從容不迫地讀書和生活”。事實上,在復旦求學期間,他便養成了比較自律的生活習慣✌🏼,每天清晨6:45便起床🍞,7點下樓吃早飯⛹️♀️,然後散步,逛一圈校園🔋,甚至路線都常年不變;此外,復旦的求學生活訓練出了他的“坐功”,學生時代能夠保證早中晚有9小時的讀書時間🪄,工作後只要不出門,依然延續學生時代的習慣。但他也提到🧋,“研究者用腦很厲害💹,需要適當的放松👌🏽👧🏽,”他喜歡散步👯♀️🤛🏽、聽弦樂、每周至少要看兩部電影。在假期,他會選擇到山川秀麗之處度假,調劑工作壓力🗿。
對於當下同學們在求學🎁、求職生活中可能面臨的焦慮和迷茫,汪仕凱先是援引了林尚立老師的話作為寄語🐉,“無爭一時的短長和利弊得失,要堅持自己的誌向🤛🏼,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同時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希望大家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將自己靜下來🧦,則大多數問題都會隨著時間而一一得到解決。“這便是復旦政治學人的學風🎻,也是復旦政治學培養人才的獨特之處。”他笑著說🖖。
院友寄語
不要計較一時的得失🦹🏿♂️,也不要爭一時的短長🏄♂️,要堅持自己的誌向,腳踏實地、久久為功👩❤️💋👨。
供稿:2019級國際政治專業許龐澤
審核🉑:熊易寒
編輯:余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