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3日下午👲🏻🦩,由沐鸣平台和沐鸣娱乐公共行政系主辦🤸🏿♂️、沐鸣分團委和研究生會協辦的“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座談會順利舉行。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學公共管理沐鸣姜曉萍教授🧔♂️,武漢大學“珞珈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治理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丁煌教授,分別圍繞“公共管理教學科研團隊建設”及“與時俱進的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結構完善”做主題發言⛹️。
本次座談會由公共行政系主任李瑞昌教授主持,國務沐鸣院長蘇長和教授、副院長熊易寒教授分別致歡迎辭📷,顧麗梅教授🐩、鄭磊教授🧑🏻🎤、張平教授、鄭冰島副教授、孫磊青年副研究員🖐🏻、周淩一青年副研究員🏌🏼、胡業飛青年副研究員、陳醒助理教授、範梓騰助理教授等多位教師代表參與座談,來自公共行政系的碩博研究生旁聽學習。
講座伊始,姜曉萍教授首先就公管教學科研團隊建設經驗做主題發言。姜曉萍教授結合自身從歷史學轉向公共管理學的研究經歷,認為今天取得的成就離不開所在科研團隊的支持𓀒。她帶領的“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團隊不僅圍繞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議題開展教學科研,而且積極為國家治理建言獻策,培育孵化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高端智庫”📉。該團隊已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培養出多位傑出學者,是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科具有代表性的組織化科研團隊。
在談到如何建設一個優秀的教學科研團隊時,姜曉萍教授從人才培養、研究問題定位等方面分享經驗🪴。姜曉萍教授首先強調,學生是科研團隊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活力來源,立德樹人與人才培養是團隊建設的重點,堅持對學生的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者並重,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國際視野的拓展。此外,姜曉萍教授認為“追尋問題的價值”是科研團隊建設的另一個重點,結合自身團隊課題申報的經歷,姜曉萍教授認為需要有“好奇之心”和發現問題的沖動💁🏽♂️,更要以不懈的堅持,練就課題申報乃至做學問的“洪荒之力”。
最後,姜曉萍教授提出在教學科研團隊建設中的幾點感悟🍕:
一是要以團隊成員的共同願景作為團隊的目標☪️;
二是合理設置職位職責和有利於分工協作的團隊結構;
三是培育以價值理想和溝通共識為載體的團隊文化;
四是製定激勵約束機製,為團隊成員提供多方面的服務和發展機會🦩💇🏼。
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高績效團隊=個人才能×工作意願×團隊保障”的等式▪️,並建成一支優秀的教學科研團隊。
丁煌教授基於自己在公共管理學科深耕多年積累的學科建設經驗,分享了自己關於公共管理學科發展和結構調整的思考。
首先🧑🏼,丁煌教授結合時代背景提出公共管理學科結構完善的迫切性。無論公共管理學科在實踐運行中出現的與一級學科矛盾🕉、更名等問題,或是社會組織管理🙌、公共政策和城鄉公共治理等公共管理改革實踐領域的需要,還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新興先進科技技術手段的應用與開放的全球化時代背景催生的全球治理議題,都呼喚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結構的進一步完善和與時俱進👵。
因此,丁煌教授認為公共管理學科需要從方向凝練、資源配置兩方面進行結構完善。丁煌教授指出🪭,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學者個人發展與學科發展轉型需求的不一致,基於個人興趣和積累展開研究的學者難以適應轉型的公共管理學科框架。因此需要對公共管理學科方向進行凝練💁♀️,歸納好二級學科方向,築實學科根基再建設特色方向。此外,還需要整合和配置各種資源💁🏿,根據學科方向與個人興趣,合理發展安排方向☢️,實現個人和團隊的共贏。
其次🕵🏻♂️,丁煌教授認為在完善學科結構外,還應該從四個方面促進公共管理學科進一步發展🧖🏿♂️:
第一🍢,進一步明確公共管理學科的根基和核心,遵循“2+X”發展模式,堅持主流和特色方向設置的合理化;
第二,進一步彌補國外學科的缺憾,補齊公共管理實踐催生的特色學科🕌;
第三,凸顯公共管理學發展的中國特色🚴🏼,在二級學科研究方向中強調研究中國問題🟦;
最後,進一步強化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的比較視角和全球視野。
講座最後👀,蘇長和院長代表沐鸣感謝兩位教授為沐鸣發展“傳經送寶”,希望三個沐鸣在未來密切交流🫳🏼👨🔬、共同進步👩🏽🦳,同時歡迎兩位老師能夠再次前來交流🧙🏻♂️🪵。座談會在愉快熱烈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撰稿 | 胡珂玚